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预测之书》。
上期节目我们一起在香帅的文章中通过胖东来的火爆发现了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今天我们就回到个人,来看看我们个人如何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道路。
我要给你分享的这篇文章出自著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之手,在这篇文章一开始,陈海贤就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个经历。
陈海贤曾经被邀请去国内一家互联网大厂做分享,那边的HR团队很重视这次活动,现场布置得很隆重,不但现场的人很多,线上也有不少人参与。陈海贤在这里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主要讲我们可以从挫折中学到什么,获得怎样的成长。陈海贤有一本畅销书叫《了不起的我》,里面就聊过这个话题,所以陈海贤对这次分享特别有把握,可是在准备过程中,这家公司的HR给他来来回回提了很多修改意见,那种吹毛求疵的程度让陈海贤差点都不想去了,陈海贤不理解他们怎么这么挑剔,直到最后一次沟通的时候那边才给他做了解释。
原来,他们知道自己的员工很敏感,所以他们希望陈海贤这次分享的内容中跟励志有关的部分要尽可能淡化,不要让员工觉得这是在洗脑说教,而是让他们感觉企业是真的关心他们的成长。陈海贤这才意识到,原来现在即便是互联网大厂,管理者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势。相反,他们很小心,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经济下行,行业动荡的大背景下,再用以往的管理方式要求员工是不太妥当的。陈海贤在这件事背后看到的是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规训的抗拒和对平等的要求。
对,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渴望被激励,而是需要被理解。很多曾经受欢迎的励志言论,现在却遭到了年轻人的抵制,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爹味”太重。其实问题并不出在这些励志言论本身,而是现在的年轻人在生活中屡屡受挫之后,他们对这些励志言论背后的潜台词变得分外敏感。这些励志言论既包含隐形的责备,也包含隐形的许诺。隐形的责备是:“你现在过得不好,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隐形的许诺则是:“你要是照我说的做,就能得到成功和幸福。”现在,隐形的许诺既然无法实现,隐形的责备自然也该被拒绝。
我们再对比一下人们对心理产品的需求。
十年前,最受大众欢迎的心理学词汇是“拖延症”,最流行的心理学书籍是《自控力》《意志力》和《正能量》。那个时候人们本能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当遇到问题时更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容易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而且还有一种“人定胜天”的乐观,觉得只要自己不拖延,自控力、意志力强,充满正能量,就能干成很多事。
而现在,最流行的心理学词汇是“松弛感”,最流行的心理学书籍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样充满安慰和治愈、情感更细腻的作品。你会发现,现在的人开始学习真正地关心自我,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自己,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的和解。
陈海贤还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相信和依靠组织,而开始更相信和依靠自我。一些年轻人不再相信大公司提出的愿景、价值观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生的意义感。他们开始从自我中寻找出路和答案。陈海贤提到了一个叫姜Dora 的博主。她原来是一个互联网大厂的运营, 一边工作,一边琢磨流量的秘密。当她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时,她开始尝试做自己的自媒体,而且她能下这个决心还是因为读了陈海贤的那本《了不起的我》。后来,她凭借个人才华,以及长期接触互联网真实的用户所培养的网感很快就做出了爆款视频。于是,她离开了互联网大厂,经营着一个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主要做人物访谈。员工就两人:一个是她男朋友,一个是她妹妹。她男朋友同样是从互联网大厂出来的,把一些重要的技能带到了这个账号的运营之中。对于她而言,现在虽然有很多流量方面的焦虑,但她挣的钱比在互联网大厂时多了不少。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没有组织带来的内耗。
是的,现在就是有一些像她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将组织提供的升职加薪视为唯一目标,而开始追求成为“超级个体”。他们会更认真地考虑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付诸实践。于是,互联网大厂反倒成了他们的“大学”,他们在这里学习技能,积累“做自己”的经验。正是因为“做自己”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现在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毕竟,很多年轻女性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有很好的工作,她们不会愿意像传统家庭里的女性一样,去相夫教子。而男性也开始把“成家立业”视为社会规训的一部分。于是,家庭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家庭是对自我的束缚,会让他们无法真正地“做自己”。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在“做自己”的时代,怎么处理自我的需求和组织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组织以外,真的有那么大的空间能够容纳个人为自己工作吗?
·如何在“做自己”和对归属感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如何构建一种跟社会和他人的新关系,既能做自己,又不会过于自我?
虽然直面这些问题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但这焦虑的背后也蕴含着新的可能性,也许我们就是要通过反抗建立新的规则,从而获得新的自我。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 (RolloMay) 在《人的自我寻求》里所说的:“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当人们更加关注自我的时候,为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人们的消费观和择业观,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都会发生重构。具体来说:
·在消费方面,人们会更看重商品的实质,而不再过分追求它的附加值。因为关注自我,所以人们更追求好的体验,而不是外在的品牌,那不能定义自我。
·在择业方面,人们会更倾向于寻找那种依靠自身能力的工作,倾向于在组织外发挥自己的才能;即使在组织中工作,人们也倾向于找不那么拼的工作,更注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在关系方面,人们更愿意保持更远的关系,不想跟别人捆绑,不想担负别人的人生;陌生人的社群会代替部分亲密关系,来消减人的孤独。
还是在《人的自我寻求》这本书里,罗洛·梅说,“没有一个‘完美整合的’社会能够替个体完成一切,替他们完成获得自我意识以及负责任地自己作出选择的能力这一任务”,因为这是自我的责任。
好,陈海贤的这篇文章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来聊聊馒头大师的文章,下期见!
本期书单:
1.《预测之书》,罗振宇编著;
2.《了不起的我》,陈海贤著;
3.《人的自我寻求》,罗洛·梅著;
4.《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著;
5.《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洛莉·戈特利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