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

1

前段时间出了一则骇人听闻的新闻。

14岁的女孩小郭对亲弟弟小宇痛下杀手。凌晨3时左右小宇睡熟后,小郭用双手扼颈想掐死他。因声音大惊醒妹妹后,小郭暂时停手,但心里依然没有放下杀念,而是假装睡着继续寻找机会。

之后小郭的行为之疯狂令人震惊。

她先从厨房拿菜刀砍弟弟的头部,弟弟感觉不妙,向屋外狂奔,小宇提刀猛追不舍。

在200米外卫生院附近的石桥上,小郭追上了受伤的弟弟,抱起弟弟从桥上扔了下去。之后又走到河下把弟弟拖到河滩,确认弟弟死亡后,用泥沙掩埋尸体离开。回家之后,小郭又清理作案现场,伪装成弟弟上学的假象,自己居然像往常一样平静地睡觉、上学、吃饭!

手足相残,人间惨剧。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不过是因为小郭犯了半夜看手机的错误,害怕弟弟向父母告状,父母知道了,会责备她。

我不知道小郭的父母平日在她犯错时都怎么对待,想来不会是和颜悦色吧。否则她为什么如此忌惮让父母知道呢?

当孩子犯了错又不敢让父母知道时,第一想的不是修正,而是遮掩,这只会让错误越来越大,直到无可挽回。

孩子犯错之后,父母如果一味指责,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怨恨的心理,没有平和的心态,容易性格偏激。如果再有个向父母打小报告的人,对那个人怀恨在心就不奇怪了。

2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例子太极端了,我们平时在孩子犯错时没有打骂他,不会影响性格的。

不是这样的。孩子的心灵脆弱敏感,犹如精致的瓷器,需要小心呵护。对于孩子来说,你对他犯错的态度是漫不经心,还是细致关怀,是天大的事。

今天中午我的心被女儿刺痛了。

今年两岁多的女儿正是顽皮的时候,整天在房间里咕咚咕咚地跑个不停,让她慢点也不听。这不,又一下子摔倒了。她倒地时,我听到了很响的声音,连忙过去问她:“疼不疼?没事吧?”没想到,女儿抬起头,映入我眼帘的面容却是惊慌的,一副怕我说她的样子。我扶起她来,又连续问了几遍,她都沉默不语,最后用很小的声音嗫嚅着回答:“不疼”。

她在害怕。

而我在心痛:腿都磕成那样了,还不敢说痛,为什么?为什么她会是这样一副等待受罚的、可怜巴巴的样子?

自从生了老二之后,我陪她的时间少了,也没以前有耐心了。老二才半岁,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她还时不时地缠着我耍耍小性子,搅得我焦头烂额。之前她跑快摔倒,家人总会斥责她:让你不听话!我有时候也会加上几句指责,完全没意识到什么问题。

直到今天我回想她最近的表现才发现,女儿渐渐变得沉默了、犹疑了,不那么爱笑了。小小的年纪,摔倒疼痛的第一反应已经不是大哭,而是先看看妈妈生气了没有。

我自责又内疚: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指责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而我也是其中的推手之一。

3

身为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犯错。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孩子呢?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只知道指责批评,会让孩子胆小恐惧,遇到问题先想着回避,不敢跟父母沟通,使错误更大。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一味偏袒纵容,会让孩子蛮横无理,无视法度纪律,不知收敛,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究竟如何是好呢?绘本故事《我永远爱你》告诉了我们一种答案。

小熊阿力特意早起,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做早餐。

可阿力还是个孩子,不小心把妈妈最喜欢的碗摔碎了。犯了这么大的错,阿力很担心被妈妈骂。

阿力不敢直接告诉妈妈,他问妈妈:“是不是我只有乖,你才爱我啊?”

妈妈笑着说:“我永远爱你呀。”

阿力问:“要是我做了坏事情了,你还爱我吗?”

“我还是一样爱你。”妈妈说:“真的,不骗你。”

“如果打枕头仗?”

妈妈有耐心地说:“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那如果我把画画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依旧有耐心地回答:“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

阿力终于把碗的事情说出来了,妈妈虽然伤心,但她永远爱阿力。

妈妈紧紧抱住阿力:“我当然爱你!”

阿力觉得很温暖、很感动。阿力想出了办法,给妈妈制作了一个“阿力爱妈妈”碗。

阿力犯错后,妈妈依然用全心的爱意去接纳他,但她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指出了正确的行为应该怎么做。阿力也没有让妈妈失望,回报给妈妈新的爱心碗,用行动弥补了自己的错误。

4

阿力妈妈的做法体现了一个心理学的原则:接纳情绪,限制行为。当孩子犯错时,可能会有惊慌、害怕、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不管是什么,家长都要接纳它,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接下来才愿意与你沟通。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现实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我们既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要限制他们的行为。当孩子犯错了,要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并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对孩子犯错的具体应对措施上,可以借鉴《正面管教》这本书里的“错误目的表”上的做法。

正面管教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哪怕他的行为表现得再惹人烦,在内心深处,他也是需要关爱的。了解孩子的错误目的(和错误观念)能帮你采取最有效的行动,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有四个:获取关注、显示权力、寻求报复、表示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自暴自弃)。

如果错误目的是获取关注,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行为。

如果错误目的是显示权力,可以承认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坚定并且和善。

如果错误目的是报复,要处理孩子受伤的感觉:“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

如果错误目的是自暴自弃,可以表达对孩子的信任,鼓励任何一点积极的进步。

父母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今天你不接纳孩子的错误,明天孩子就会学着逃避;

今天你示范了正确的应对,明天孩子就会学着解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1年10月20日为什么糊涂 回家的路上,晓晓打了个喷嚏,妈妈有点紧张:“怎么了?”却说成了:“怎么办?”说完...
    羊羊羊羊汪阅读 13,141评论 2 14
  • 场景:数据模型赋值好了,怎样把它保存到sqlite数据库中呢?注意,每次都是整个模型一起保存。 TableTool...
    Lovell_阅读 1,170评论 0 0
  • 斯克鲁帝国 漫威宇宙三大外星帝国之一,一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外星种族。 起源较早,在仙女座星系的母星,被宇宙天神组...
    夏洛克不养猫阅读 3,255评论 0 1
  • 【记5、12】 生者就是幸福 活着还是幸福 望生者 活着的人 如此美满 望去者 活着的人 本该幸福
    曹广潼树根草阅读 695评论 0 1
  • Bettercap 是一款瑞士军刀(github地址),这款开源软件可用于网络攻击和监控: Bettercap支持...
    alex_man阅读 12,694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