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寸金莲
早上出门买驴肉火烧的时候,碰到一位同来店里买火烧的老太太.老太太两鬓斑白,拄着拐杖一步步慢悠悠的往前晃,让我想起我奶奶之前还能走路的时候.
我估摸着老人家推店门应该不方便,于是顺手拉了下门,方便老人家进出 ,老人家嘴里一直对我说"谢谢",搞得我挺不好意思的.
老人家走后,店主说,哥们,谢谢你帮老人家开门.这位老太太已经91岁了,而且如果你注意到她的脚,她鞋的前半段是空的,她是三寸金莲.
这时我才想明白,老人家为什么是一小步一小步的挪移,这么大岁数,和那些年里因为时代的产物而折磨了一辈子的脚,真的很不容易。
-2-
关于《三寸金莲》的记忆
三寸金莲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可能是一个听说过的词儿,但也只是听说过。
对我来讲,却有些不一样。
小学的时候,去当老师的姑姑家学英语写奥数时,因为很不喜欢写那些题目,所以我常常是单独坐在一个房间里磨洋工,然后偷偷的把姑姑家里的各种我能找到的和课本无关的书翻出来,塞在我的作业集下看,然后估摸着该交差的时候,赶紧翻着答案抄上几页,为了不被引起怀疑,我常常会故意写错几个答案,然后听着姑姑一点一点的给我讲解,虽然于我而言,我连题目都没怎么看过,但在装傻充愣的过程里,成功糊弄过一段时间。
于是,本来是非常无趣的补习时间,变成了看各种乱七八糟的课外读物的欢乐记忆。
那时候姑姑家的书里,除了像“读者文摘”、“意林”这样很适合小孩子的注意力看的短篇杂志,还有《冯骥才全集》。
而冯骥才的全集里,有一本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三寸金莲》。
人们大多知道“三寸金莲”是形容女子的脚娇小,但是不知道这背后是很残忍的。为了限制女性的活动范围,男权的社会下,会在女性年幼时,把脚用长布裹起来,裹成畸形的娇小状。
甚至由此而衍生出了崇尚“斗脚”的审美文化,也就是说,脚小的女性,在那个年代被视为更美的。
为了脚更小,她们会被裹得更狠,更疼。
因为脚越小越美,越容易嫁出去,彩礼也会更多。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并不能理解的美的背后却是那个时代存在的主流观点。
每次想到这种文化,我身体里都会升起一股凉意,我真的不能明白,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这样奇怪的规矩。
直到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而且,今天的我们,未必比过去更正常。
-3-
不算出名的冯骥才和一扇门
相对于莫言,甚至相对于贾平凹这些大众比较熟悉的作家们,冯骥才在今天,真算不上多容易被人注意到。
他的小说,在我那个年纪,自然也没法品读出到底有多好,但是,从现在回想起那个时间段,一本三四百页的中长篇小说,在我这种从小就三分钟热度的类“多动症儿童”手里,竟然能够津津有味读完,我自己还是很惊讶的。
仔细想想,我觉得应该是因为“英语作业和奥数题”实在是太无聊了!逼得我不找点有趣的事情干,都没有勇气和毅力把它们抄完。
虽然那些年的英语和奥数,在我后来的学生生涯里,一点作用都没发挥,但因为它们迫使我去看各种课外书,觉得“课外书真有意思”,对于“知识”是有趣的这个观点的塑造,是种下了一颗种子的。
而没有品读透也没打算品读透的《冯骥才全集》,则是那颗种子最早期的一部分。
他通过文学,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有丑恶的,而且不只是一般的丑恶。
当然,也只是知道而已。
-4-
视角
这是之前朋友拍过的一组图片,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看它,你会发现它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就好像小学时,让我苦大仇深的补习作业,从今天看,也侧面为我喜欢上阅读,喜欢上文学,开了一扇窗。
很多时候,有一些事情的意义,会在很久以后才体现出来。
当下的你,受限于经历、阶段、水平,是很难在那个时候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的。
就像今天,如果不是碰到那位老奶奶,我也不会想起早年里,我对《三寸金莲》有这样沉重的印象,也不会想到,那些年的补习里,间接的帮助我,找到了人生里非常重要的乐趣。
文章写于10:07
完成于11:02
今日完成“一小时写作计划”
以及
完成了朋友的
“看图写作”挑战~
这篇文章是根据朋友的图来写的
你们如果也想来练一下我
可以在简信我,发你觉得好玩的图
我肯定会回
并选择性的当做文章的元素
和你一起
思考一些和我们都有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