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兴趣、需求和天赋
——“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把它做成事业”
——“兴趣应该和工作分开,不然会毁了兴趣”
如果觉得两句话都有道理,无法做出选择,说明还没深入思考过兴趣到底是什么。
兴趣和需求,天赋(擅长)经常被混为一谈。要弄清楚他们的关系,先要清楚他们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兴趣:首先,享受不是兴趣。享受是被动的,无需付出的。品尝美食,看电影,度假,都是享受。而从主动付出中获得快感的就是兴趣。如能从美食中提高烹饪技术,从电影中学习讲故事和构图能力,从旅游中有目的地增长见识提高自己,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兴趣。
其次,浅尝辄止,接触了点皮毛也不能叫兴趣。比如做设计这个事情,很多人觉得它很酷,因为喜欢所以尝试,结果进来发现只是每天给别人画图,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当初的“兴趣”。
然而画图只是设计的一个表面环节,设计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合理地对事物进行安排,从而使产品达到未设计前更好的使用效果。所以至少要在兴趣上做到及格的程度,才能真正体验到它是什么,才有评判它到底是不是兴趣的资格。
需求:需求不一定是兴趣。它可以是物质回报,也可以是获得成功这种内在驱动力。
乔布斯工作的动力可不是因为他热爱计算机这个行业,他根本就不是学这个的,它甚至连业余爱好都不算。但是通过创造优异产品来改变世界的这个内在需求促使他主动工作。都改变世界了还怕没有物质回报吗?需求也可以是要买房买车,这些刚需也会促使你主动工作。但是你可能不会享受这个过程。
天赋:一个人擅长的事不一定是他喜欢做的事,除非它能够带来成就感。一旦带来成就感和其他的回报,天赋是很有可能发展成兴趣的。
2.三者关系
从一开始就能找到三全其美的事情,是概率极低的。
只为满足兴趣的事情,可能既不擅长又没有回报,决定了它只能是业余爱好。
只为满足天赋的事情,可能既不喜欢又没人为你买单,无法长久。
只为满足需求的事情,可能既累又不喜欢,做起来十分反感。
那么结合三个中的两个呢?
结合需求和兴趣,可能因为没有天赋,不擅长,久而久之折腾得很累,消磨意志最终失去动力。
结合天赋和兴趣,是一个容易陷进去的误区。通常我们会怀疑人生:明明是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东西,怎么做不起来呢?我这么努力做出了自己很满意的成果,为什么没有回报呢?这是因为决定你的东西价值的不是它消耗的成本,而是别人对它的需求。如果没有人需要你做的东西,即使你既擅长又喜欢,它也是无法支撑你的生活的。
最后,结合需求和天赋,才是我最想说的。你能够通过擅长的能力,事半功倍地获得不错的物质回报,而且刚好你是一个内在驱动的人,那么这种成就感很可能会让这件事情变成兴趣,从而转变成三全其美的完美职业。
3.兴趣是过程
“不要让工作毁了兴趣”,其实是因为在兴趣、理想和天赋中无法做到三全其美,总是因为有一个无法满足而造成痛苦。比如因为喜欢看电影就想去做导演,喜欢美食就想去开餐厅。问题是,你真的确定它们不仅仅只是享受而已吗?你真的了解电影行业吗,了解餐饮业吗?你能做得比那些本身就热爱那个行业还干得出色的人更好吗?如果不是,那他们为什么需要你呢?
我们总是说,要找到“真实的自我”。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是由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共同塑造的,“真实的自我”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它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们不妨去寻找“可能的自我”,在成长中发现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种简单的道理被太多人低估,忽视。人的想法随着成长而改变,兴趣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而且如前面所述,兴趣不能只是接触皮毛。那么从一开始就能找到兴趣做成事业并获得成功是不实际的。
很多获得成功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事,而是把事情做好了以后,才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件事情。他通过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了价值,获得了回报,从而让工作变成了兴趣。
4.如何做
先了解自己: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优势在哪,可以通过身边的熟悉你的朋友对你进行描述,也可以平日记录自己的言行,发现哪些事情能带来成就感,做得得心应手。
价值匹配:前面提到了,决定一个东西价值的,不是你付出的成本,而是市场的需求。物以稀为贵。大多数人想要的又稀缺的,肯定价值高。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哪些能力和优势是稀缺的,是大多数人需要的。
比如一个咖啡厅,到底顾客是为了地理位置买单,还是为了服务,环境,价格,咖啡质量?一个个体,哪些能力才是行业的某个岗位中真正需要的?是社交,协调能力,还是分析,逻辑能力?如果你是前端要跟客户打交道,那前者明显是核心能力;如果是后端做技术支持,那后者是核心能力。找到职业角色的核心技能,充分打磨它,才能让你的成本物有所值。而如果你已经擅长一个核心技能了,还可以通过提升其他关键要素来形成多维竞争力。
“把兴趣做成事业”,并不是拍拍脑袋就去决定做它。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匹配之前,兴趣是空谈。从一开始就做出完美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不如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不断雕刻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兴趣,找到那个“可能的自我”,边学边改边做,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