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书中写到: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没有一个不阅读的,真的没有。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毫无疑问,高质量的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可是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只有少数人通过阅读提升了自我认知,实现了个人成长,而大多数人要么没有建立起阅读的习惯要么无法实现高效阅读,除了缺乏阅读动机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并未掌握高效阅读的技巧。
学以致用才是正确的阅读动机
阅读本身并无意义,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得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结果才对我们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流行的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这类文章让你读后有一种“受益匪浅”的感觉,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道理,然而过段时间之后,甚至过了几分钟以后你就把文章中的道理忘记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一生”。那么我们如何建立正确的阅读动机呢?在你阅读一本书时,你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对于书中作者的意图我是否完全的理解?
第二、我自己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或是看法一致吗?如果不一致,为什么?
第三、如果书中的观点对我有益,我应该做点什么?具体如何实施?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你对作者的意图肯定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更有意义的事情在于会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举个例子,我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读到“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要玩别人玩得很好而自己一窍不通的游戏”。第一个问题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意图?答案是理解了,却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第二个问题,是否与自己的原本认知一致?答案是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圈,或是自己压根就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第三个问题,作者的观点对自己是否有益?如果是,应该怎么做?答案是有益,比如自己现在对于区块链的相关知识就是一知半解,看到很多人都从数字货币以及区块链应用中获取了财富,我认为自己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学习,而不是贸然行动做超出自己能力圈范围以外的事情,投资自己并不熟悉的投资标的。
高效阅读四部曲
第一步:宏观了解全书。先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包括一些牛人对于书的评价,深入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书中很多价值观的隐形观点与作者的经历背景密切相关。
第二步:快速阅读一遍全书。这里的快速阅读因人而异,但是核心观点在于你的理解阅读是否跟阅读速度相一致。笑来老师让我们打磨的最重要的阅读技能就是只字不差的阅读,其本意在于不要盲目追求阅读速度而忘记了阅读的本质在于理解书中的内容。
第三步:随时记录感想。事实上第二步和第三步是同时进行的,在阅读到自己特别有感触得或是特别精彩的文字,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写旁批。直接书本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想法
做摘要。平时看书的时候准备一个专门做摘要的本子,随时将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帮助的内容加以记录。
发微信或是微博。一时感悟有的时候第一时间分享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手绘思维导图。特别对于结构性的书籍,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有助于更好理解书中的内容。(字写得太丑,见谅啊,同学们,不过万维刚老师在精英日课中说过思维导图就应该是思维的激烈碰撞和灵感的激发,太激烈了就容易潦草了,呵呵)
第四步:对于自己特别有感悟、有启发性的书籍可以写读后感或书评。
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
碎片化阅读
不可否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和知识,通过碎片化阅读来获取知识,很少人能够利用整段时间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进行深度阅读,我的建议是碎片化阅读可以作为阅读的辅助形式,但是仅仅依靠碎片化阅读事实上会导致弊大于利。
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1、形成阅读惰性,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
一般的碎片化知识的特征简单粗暴,容易调动人的阅读欲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获取知识的错觉,时间久了,大脑慢慢的习惯了这种阅读模式,很难调动主动思考的能力。
2、无法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阅读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多元化、多渠道的知识和信息;通过碎片化阅读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和拓展
一个让人遗憾的现实是,却大多数人并未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过多的进行碎片化阅读不利用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建立
3、注意力涣散
万维刚老师在精英日课中多次讲过心流状态,是指一个人因为专注做事而忘记了时间的流失和周遭的一切,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一般的碎片化知识的获取在知识量上偏少,时间较多,这既方便了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但是对于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弊大于利。
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并未不需要进行碎片化阅读,毕竟对于工作繁忙我们很难挤出整段的时间用于阅读,我的建议是碎片化阅读可以作为获取多元化信息和知识的利器,带着问题去进行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度阅读打造自己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深度阅读
1、运用番茄工作法打造无干扰阅读时间。我的经验是每天早上6点20起床看书,因为早上的时间是一天之中受干扰最少的时间,制定一个50分钟的番茄钟(避免因为手机分神),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长久坚持你会发现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2、借助主题阅读方法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对于自己感兴趣或者想了解的领域,找到这个领域的有代表性的4-5本书(阅读多本书籍的目的了解该领域中那些知识和观点已经形成了共识,那些还有争议,打造多角度学习视角),将每本书的核心概念、观点以及相互关系梳理出来,建立自己的知识模型,有条件的话可以求教于专家进行反馈,根据反馈对知识模型进行修正,最终打造属于自己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3、勤写读书笔记,多用思维导图。遇到好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分享,分享的过程就是对自己吸收知识的程度的检验。对于一些结构化的书我还是建议多用思维导图,通过建立树状结构知识体系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