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把握语文的特点,彰显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谈谈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语文素养;规范书写;朗读背诵;阅读感悟;勤写多练。
一、规范书写,写好汉字。
汉字的表意性,使她具有独具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静静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古老的汉字的书写方式——书法,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汉字与书法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异彩奇光,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小学生,写好汉字是进入语文世界的良好开端。
1、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字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这样,学生不会认为写字是一种负担,而是认为写字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写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端正姿势。
正确的拿笔姿势和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写字的过程中更应该要按照正确的姿势来写字。那该怎么样拿好笔呢?这就需要我们记住三点:①拇指、食指的指肚和中指的侧面捏住笔杆下端,四指个五指靠在中指的后面。②笔尖距捏笔的手指约一寸左右③笔杆倾斜地靠在虎口处。只有这样拿笔,才能为我们能更好的写字打好“地基”。而怎样才是正确的写字姿势呢?我认为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这样的:身体要坐直,头要端正,两腿要自然与肩宽。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睛距纸面一尺;笔尖距捏笔的手指一寸;胸部距离书桌的边沿一横拳。
3、看记结合。
写字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好了就可以盖房子了。有了正确的拿笔和写字姿势,我们就可以像盖房子一样来学习写字了。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看字的结构。看看汉子在四字格中的位置,各个组成部分互相配合的结构,提醒学生怎么写才好看,各占田字格的几分之几。然后写字示范给学生看看。在写字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写的汉子,看一看这些字由哪几部分构成,想办法记忆字形,区别笔画的异同之处,牢固掌握字的间架构造。
4、勤加练习。
俗话说勤能补拙,写字也是一样,只有不断的勤学苦练,才能写出一手好字。
二、纵情朗读,积累背诵。
朗读背诵是促成学生规范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必要条件。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义,都能得以充分地体现。“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意识地背诵积累有助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1,做好朗读示范,调动发声兴趣。
学习的过程起源于模仿,就像刚刚出生的幼儿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需要模仿成年人的口型及声音一样,朗读训练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做好这一朗读示范的形象。目前,朗读示范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上阵,通过朗读发声训练手把手指导学生练习,另一种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朗读名家录音成品,让小学生跟着名家一同朗读。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孩子的朗读兴趣。
2、创设朗读情境,激发训练兴趣。
良好的朗读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放开声线、富有感情地将文字信息转变为声音信息的基础,并且,当每个人都在专心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他们会在潜意识中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一定也可以的”,从而大大激发儿童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教学效率。比如,我利用每日早读,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朗读小故事,让孩子们在享受到朗读乐趣的同时,体会到一些人生的哲理,更好地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对提高写作能力有显著帮助。
3、互相交替朗读,学习对方优势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和认知角度等不同,往往对于同一本书、同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阅读体会。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小学生互相交替朗读,在双方都朗读完一遍后,相互谈一谈自己对哪一方面还不太了解,对本章的主旨句把握如何等等。如此,可以知晓自己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方的优点,从而实现相互勉励,共同提高。
三、加强阅读,增添感悟。
阅读是一种灵魂的探险,是超时空的心灵对话。没有阅读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为母语教育最重要部分的文学作品,更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它以鲜明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无比丰富的人文内容, 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 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 传递人文精神,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
1、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