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有时候看到跟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就等于找到一面镜子,我们反过来对照自己。中国作者葛菲在演讲中说:外语不好的人,就失去了饭馆本国语言的独特视角。很重要的一点,是你通过外语反观自己的语言。文化也是一样,没有他者介入,没有外部视角参照,没有外部知识的刺激,我们的想象力就越来越枯竭,你讲故事的方式就变得非常单调,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是直接通往这个的路径。
首先古人说“知人论事”。知人论事其实最早是孟子讲的。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对作者本人的思想,要对他的经历,要对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要有一个把握,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来看待他。这其实是我们传统文学评论的一个基础方法,而这个方法我觉得永远不会过时,虽然比较时髦的一些文学理论并没有那么强调知人论事,但我认为这个是任何花哨的理论都应该以它为基础。
孟子这段话在文学批评上是有重要地位的,我们现在再来看待这句话,除了你要知道这个作家和知道这个时代以外,你可能还需要知道跟这个小说有关的百科知识,需要文学背景,它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通关密码。所以我觉得你要选择一些好的译本,它常常会有很详尽的注释在这方面,有的也有不错的导读,你不需要被它局限你的思路,但是可能它提供的材料可能给你一些启发,这可能是你能够更好地读懂书的密码。
第三,读文学很重要的一点,你要理解真实与虚构的辩证关系。阅读小说要接受潜规则,比如说小说里的我并不等于作者,你也完全可以怀疑小说里宣称让你相信的东西,因为这可能是人物让你相信的东西,是作者给的障眼法,人物的立场不代表作者的立场,小说中的真实并不等于现实中的真实。小说里的《红楼梦》写的是贾雨村言,有时又有虚构难以企及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小说无可替代的魅力。
再比如英国19世纪的作品,尤其是女作家的作品,从难度上来说,《傲慢与偏见》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可能稍微深一点《简爱》,这些解决了以后,你再看《呼啸山庄》可能就对了,反过来你不一定会接受。
比如说你看法国作品的话,《基督山伯爵》我推荐你看,然后再看《巴黎圣母院》。雨果写的是激情澎湃的,比较能引起共鸣的。之后你可以看《红与黑》,从时代上这样合理一些。再看《包法力夫人》,理解就更彻底一些。
最后我大致简短讲一讲从阅读到写作是一个什么关系。因为我刚才已经讲过,阅读最后会落实到你写作能力上的增加,我觉得有这么几条你需要注意一下。
首先最简单的是要文从字顺,要重视逻辑思维在写作中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甚至是第一重要的地位,要重视基本功训练。
第二条,你如果离开一个阅读的写作是一个空中楼阁。本来我们在讨论题目的时候,曾经想过直接说写作,但是我觉得不行,因为实际上阅读才是小说真正的基础。通过建立高级的审美标准,你才知道什么是好的写作。所以,首先要多读书。
第三条,关于写作技术有很多很多的课程和书籍,国外有非常近乎于科学的训练体系,他们有创意写作、也有非虚构的写作培训。我觉得你如果不是下决心要这么体系化地去学的话,实际上你可以挑选一些趣味性强的关于写作的书籍,像詹姆斯伍德会引导你关注视角,很务实。
还有一个叫《风格的要素》是伊比怀特很小的小册子,一般的英文能力,我觉得中学水平的人都能看,对于写作的启发也是挺大的。还有像中国很多作家的写作书,比如说王安忆的写作课讲稿,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本书原来叫做《心灵世界》,可能换了一个名字,但是是王安忆老师写作课的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