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音禅院的故事中,大圣半夜听到屋外有异常动静,因而变成一只蜜蜂前去探个究竟。按说大圣变成小动物深入虎穴打探虚实是常有的事,不值得为此大惊小怪。奇怪的是作者这只小蜜蜂还配上一首诗,这就显得有些隆重了。这种异常现象应该是给我们读者传达信号——这里有地雷!
小蜜蜂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口甜尾毒,腰细身轻。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嚣嚣薄翅会乘风。却自椽棱下,钻出看分明。
作者为何要点明“口甜尾毒”呢?——当然是在暗指金池长老。金池长老是如何“口甜尾毒”的?
1、见到唐僧师徒时,称呼“老”字不离口。
——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那老僧还了礼,又各叙坐。老僧道:“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老爷,东土到此,有多少路程?”
当他见到唐僧绵阑袈裟霞光迸迸,彩气盈庭时,起了歹心,但嘴里还是左一声“老爷”右一声“老爷”。
——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
——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
2、背后却包藏祸心,干起杀人放火的勾当。
——老僧道:“我儿,你有何法?”广谋道:“依小孙之见,如今唤聚东山大小房头,每人要干柴一束,舍了那三间禅堂,放起火来,教他欲走无门,连马一火焚之。就是山前山后人家看见,只说是他自不小心,走了火,将我禅堂都烧了。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那些和尚闻言,无不欢喜。都道:“强!强!强!此计更妙!更妙!”
你想,一个年纪活了二百七十岁的师祖级人物,这么称呼唐僧师徒,嘴巴是不是特别甜!可这甜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份祸心?这与“口甜尾毒”的小蜜蜂是不是特别对上号!
金池长老表面上看似慈祥,实则口蜜腹箭,口甜尾毒。贪心之人往往更善于伪装,他们用甜言蜜语来掩饰内心的险恶谋求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本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始终保持警惕,学会识别和防范金池长老这类人。
大圣丢了袈裟还是可以找得回来。你如果上当了,损失可能就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