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爆发:万亿赛道开启,谁将抢占未来天空?
清晨,无人机载着新鲜蔬菜与药品精准降落在偏远山村;午后,观光飞行器载着游客俯瞰山川湖泊;傍晚,无人机群将生鲜包裹送往城市社区——这些场景已不再是科幻片片段,而是中国低空经济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2025年初,一条消息震动资本市场: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获得超4000台预订订单,预计2026年量产交付。
与此同时,广汽、长安等车企也纷纷宣布飞行汽车首飞成功。
这一切标志着低空经济正从概念探索迈入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这个万亿级赛道,正成为各地争相布局的经济新引擎。
01 战略升维:从行业概念到国家战略
低空经济并非横空出世。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探讨向实践探索质变、从行业概念向国家战略跨越的历程。
2010年,国务院与中央军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打破传统空域管制壁垒,实现了低空经济领域的制度破冰。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随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其作为“新增长引擎”的定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安全发展”,在“发展”基础上新增“健康”“安全”两大关键词。
政策导向更趋精准,为产业发展划定了“安全红线”与“质量底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首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从中央到地方,低空经济已完成战略升维,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02 市场爆发:从千亿到万亿的跃迁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正呈现指数级增长。
行业数据显示,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从2023年的5059.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702.5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8500亿元,2026年有望实现万亿级跨越。
而中国民航局的预测更为乐观——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细分领域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表现抢眼,2024年产业规模约32亿元,预计2026年增长至95亿元,展现出爆发式增长潜力。
低空物流同样前景广阔。根据《2024中国低空物流发展报告》,低空物流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1200亿-1500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4500亿-6050亿元。
市场爆发背后是需求的强力牵引。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1320.7亿件,日均超3.6亿件。
同时,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年增速近30%。在此背景下,低空无人机配送凭借绕过地面路网、高效点对点投送等技术优势,有效解决了物流配送的痛点。
03 基础建设:打造“空中高铁”网络
任何经济形态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低空经济更是如此。
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起降设施、飞行管理服务保障系统等。目前,我国起降设施数量仍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起降点超过2000个,但主要集中于核心城区,农村与山区覆盖率不足30%。
各地正在加快建设步伐。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部署186架无人机通过128个自动机库实现常态化运营,日均飞行300余架次,城市治理效率较人工提升15倍。
湖南省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份,创新构建了“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已分类划设179个空域和97条常态化低空目视航线,3000米以下空域监视覆盖率达95%。
更引人注目的是数字基建的推进。三大运营商正努力整合5G-A、北斗、卫星通信,实现全域覆盖,推动“空天地一体化”低空智联网建设。
中国信通院研究认为,到2035年,新建低空通信基站数量预计达到36万个,总投入预计达到1110亿元。
04 应用场景:从“小众试验”到“大众视野”
低空经济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场景来实现。
目前,低空场景应用主要包括低空运输、生产作业、公共服务、航空消费几大类。而各地的实践更是丰富多彩。
在低空物流领域,无人机正解决着现实痛点。
在偏远乡村、复杂地形等典型区域,低空物流可显著提升投送效率与可达性,成为地面运输的重要补充。
在海岛地区,无人机跨海运输高值海产品,解决了传统物流瓶颈。
城市治理是低空经济的另一重要落地方向。
杭州余杭区行政执法无人机截至2023年5月累计飞行超3000架次、2000小时,流转问题信息超5000件。
重庆轨道交通巡检时间从人工4小时压缩至20-25分钟,效率提升2-4倍。
应急救援领域,低空经济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无人机凭借高机动性、全天候作业能力,成为匹配这一需求的关键支撑。
在消防救援、医疗转运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文旅体验也因低空经济而焕发新生。中国电信联合招商蛇口、中信海直,在前海-蛇口低空经济先导区成功实现“空中看蛇口”直升机观光航线首飞。
05 区域布局: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全国范围内,低空经济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长三角地区呈现“技术引领、场景多元”的特点。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建成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商业运营中心,2025年将打造“低空之城”。
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设立eVTOL适航审定中心,推动适航标准制定与产品研发同步进行。
珠三角地区依托制造业基础,构建了“制造+应用”双轮驱动模式。深圳作为全球低空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无人机产值占全国50% 以上。
珠海高新区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和飞行测试基地,成立珠澳低空产业联盟,推动跨境应用创新。
成渝地区聚焦“特色场景、生态优先”。成都开通全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无人机配送覆盖彭州山区,解决了偏远地区物资运输问题。
重庆作为山地城市,部署2.5万栋高层建筑无人机巡检系统,创新了超大城市治理模式。
内蒙古则依托地域广袤、电磁干扰少的优势,重点发展“低空+”多元应用场景。该自治区筹建低空经济研究院,打造呼包鄂低空经济发展圈和赤通锡低空应用集聚区。
06 挑战与瓶颈:飞得稳更要飞得远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背后,挑战与瓶颈同样不容忽视。
空域管理是首要难题。
从全国层面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统筹管理的低空空域管理格局。2023年全国注册民用无人机126.7万架,飞行时长超2300万小时。
但审批流程平均需7–10个工作日,涉及多部门、规则不一,跨区运营效率低,难以满足低空物流快速响应和灵活调度需求。
技术瓶颈也制约着产业发展。
典型机型续航仅30至120分钟、载荷不足5公斤,难以满足远距离或高密度物资投送。
复杂地形下GNSS易受遮挡干扰导致定位误差达数米,实时数据传输带宽与接口标准不统一亦阻碍多平台协同。
商业模式不清晰同样是现实问题。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但多依赖政府采购,市场化动力不足。
安全顾虑则是大众接受的障碍。
飞控系统易受干扰、缺乏碰撞预警,城市高密度运行安全风险突出。
“黑飞”扰航事件时有发生,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也给飞行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
07 未来前景:从“飞起来”到“飞得好”
面对挑战,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正在为低空经济扫清障碍。
在政策层面,空域管理改革持续推进。
2025年2月,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明确“划分空域应当兼顾低空经济发展需要”,从法律层面为空域资源分配提供了制度保障。
湖南省在改革中探索出分类划设机制,根据飞行高度、飞行器类型和任务性质实施差异化管理,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技术层面,创新不断突破。
无人机续航时间从2022年的平均30分钟提升至2025年的60分钟以上,eVTOL载重量突破500公斤,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中国移动联合互联网公司打造无人机量子安全飞控,预防黑客恶意攻击,反制黑飞入侵空域,为无人机飞行控制保驾护航。
未来,低空经济将呈现三大趋势:
基础设施网络化——到203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低空基建的全国布局,构建起以“城市群为核心、重点区域为节点、偏远地区为补充”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
飞行器智能化——随着AI技术的发展,低空飞行器将实现更高程度的自主飞行和智能避障。
应用场景多元化——从物流配送到城市交通,从农业植保到医疗急救,低空经济将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领域。
站在上海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的展馆内,看着近300家全球行业头部企业的创新成果,超19件全球首发产品、25件全国首发产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就像2008年我们无法预见移动互联网会如此深刻地改变生活一样,今天我们也难以完全想象低空经济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未来城市与生活。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片曾经的“无人区”,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从二维地面到三维空中的拓展,不仅是空间的延伸,更是经济形态的革新。
低空经济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苹果时刻”——技术、政策、市场三元共振,只等一个引爆市场的杀手级应用。
谁能抢占这片天空,谁就能在未来的经济格局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