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读了很多书,学校阅读考试还是扣分,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呢,读书可分为两种层次,一种是浅层阅读,孩子只关注情节发展,追求感官的刺激,比如说,读到美食的内容了,会觉得自己肚子饿;读到可怕的情节,他会感到害怕紧张;读到幽默的地方,他会捧腹大笑。这样的阅读,会在孩子的字词积累上有所帮助,,但是并不能为他的阅读分析能力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另一种就是深层阅读,孩子懂得去赏析作家的写作手法,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例子: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母亲的羽衣
许多年前,我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混沌黝黑的初生宇宙。我还记得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真正记得的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菜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面整理,一面会忽然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就送给你。”
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是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每听她说那些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把剩饭在炒完菜的剩锅中一炒,把锅中的菜汁都擦干净了的“擦锅饭”。
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去检点门窗。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如今,我也做了母亲。一次,讲完牛郎织女的故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一时愣住,只胡乱应道:“你说呢?”
“你说,你说,你一定要说。”她固执地扳住我不放。“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织女,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柔软白亮的羽衣拍了又拍,仍然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读完了这篇文章,你的孩子有什么感受呢?
那么根据孩子的体会,我们大致分出了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次——妈妈小时候吃的东西真好吃,现在吃剩饭剩菜真可怜。(此时的阅读停留在感官层面。)
第二个层次——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亲为了家人做出了牺牲。(能够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个层次——母亲是个任劳任怨,勤俭持家,默默奉献的人。值得敬佩。(能够有意识地评价人物形象。)
第四个层次——使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了一个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的母亲,赞美了母爱的伟大无私。(能从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和中心思想三个角度去分析。)
看到这里,您应该大致可以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从小就开始读书,却依然在阅读理解这个板块拿不到高分了。
读书种子创始人王征老师将他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炼出一套四步阅读分析法,通过系统学习这个方法,孩子们就可以逐渐培养出深度阅读分析的能力,我们将在之后的内容中详细地解析“四步阅读分析法”,尽请期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今日积累: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