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今年奥斯卡提名影片里面最压抑的一部电影。这主要在于导演在设置情节上没有安排一个上扬的结局,当我们以为主角要渐渐走出阴霾的时候,情节再次急转直下,主角再次陷入泥潭。不过,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没有那么多涅槃重生,更多的是起起落落。虽然这种剧作结构在现在的电影市场实在不多见,毕竟人们看电影或多或少都想要的是寻求激情或者安慰,安排一个好的结局会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还值得坚持。
当然,本片结局不能说是bad end,而是导演在角色情感转变安排上非常克制。你可能感觉不到角色变得开朗了,但看完之后心情是宽慰的。
主角李·钱德勒,本住在曼彻斯特,因大意忘了将壁炉的防火闸关好,导致火灾,让自己三个孩子活活烧死,随后与妻子离婚。后来搬去了昆西,住在一间地下室过着郁郁寡欢的生活。表面上他很冷静,但其实内心已经心如死灰,他是个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的人。在警局接受调查时,他抢了警枪希望自杀但被制止。片中也多次表现他无法找到宣泄自己而喝酒后直接打人的情节。他也是一个重视过去的人,他不自觉地仍会把兰迪称作妻子(本应称作前妻),他即使搬家多次仍然保管好几个相架。作为一个这样性格的人,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他走不出来了。
我们常会因为别人的伤害感到痛苦,但当我们给最爱的人以伤害的时候,那种自责和愧疚是更痛苦的。因为这副刑具是你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是把折磨自己当成是赎罪的办法。
正如片中李帮一个老人修理锅炉时,老人所说的:他父亲死于1959年,他在一艘捕鱼船上,那天天气并不恶劣,但是他就是没了。没有信号,没有求救。好像蒸发了一样。这正如李,他执意迷失,不求救,不挣扎,希望一个人早点死去,不再伤害到其他人。我想很多人面对这样的过错,也不会原谅自己的,更经受不起自责的折磨和痛失儿女的悲恸。
然而自暴自弃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赎罪。反而会让那些爱我们的人感到更加伤心。李的哥哥乔对弟弟的反复帮助和提醒,前妻对李的请求为过去说过的话认错……都希望他能走出阴霾,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李自己真的想走出来。哥哥甚至先斩后奏,把遗嘱上儿子小帕的抚养权给了李,希望他有所转变。
在律师办公室内,李考虑是否抚养小帕的情景和他因为过失导致家里火灾的那个夜晚,交叉重现。这段交叉蒙太奇既交代李的故事,同时也表明李的犹豫是因为不想再伤害到别人。一开始李对待小帕就如一个对待一个麻烦的问题,小帕亦对提出要搬家的李不爽。没有人能够像孤岛一样活着,最终和小帕生活的这几个月,让李重新找回了一丝温暖。双方对对方有了改观,李买了自己的枪给小帕筹钱买船马达,当小帕将船重新驰骋在海绵的时候,李也笑了,这是全片他最热烈的一个笑容。
或许就是这个情景,提醒了李他还有能力爱别人。此刻的他一扫阴霾,这也是全片情感最轻快的部分。
然而,就在这之后,情节又急转直下。路上遇到兰迪,兰迪向他哭诉自己让李背负着这个骂名,请求原谅。但画面构图的分割昭示着两人已是陌路人,兰迪有了新的家庭,为别人生了孩子。这刺激了李,一切都无法回头,他是多么爱妻子,但是他犯下的错误太大了……
之后,沉迷悲伤的李回到家,又再次在煮东西的时候忘了看火,烟火警报器想起,他又再次崩溃了。他不想悲剧再次上演……他请求朋友乔治收养小帕。
并对小帕说明了原因。
他已经对自己绝望了。小帕也流泪了,他好不容易接受了李,但他又要离自己而去了。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被骗了一些眼泪。主角太苦逼了。但这就是生活,生活不会因为你太苦逼了就让你生活转折。或者说生活并不会凭空给你什么,所有美好都是你自己给你自己的。即使爱会让人痛苦,也爱也能让人温暖。有些过错让我们痛苦,或许我们不应该关闭自己,而应该打开自己,去分享,分担,去疗伤。
这几个月,小帕和李都习惯了对方。乔的葬礼之后,小帕和李走在坡道上,互相传递一个弹球。这个弹球隐喻着李,摔下又反弹,又摔下……当李没抓稳弹球的时候,说“别管它”的时候,小帕又捡了起来,传给李。同时也无言地传递着关心和体谅。
最后,李和小帕坐在船上钓鱼,一如李教小时候的小帕一样。这一刻他们就像一对父子。没有阴霾,只有曼彻斯特轻柔的海风徐徐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