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39岁时,他升官到庐陵县当知县。那么,现在这么一个有了方向,知道自己如何实现圣贤之志的人,会在庐陵县做些什么呢?而联系到自己,我们又该如何达成志向呢?
其实王阳明在悟道之后主所做的就可以概括为"知行合一",在不断向内悟的过程中同时向外达人,是同时做的。
当王阳明到庐陵县后,他做了很多事。主要可以概括为七件事,在他来之前,庐陵县有3点很大的问题,分别是民风差,贫富差距大和没有人断案。而且他来了之后,他采取了七条措施来改变现状,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王阳明所采用的方法是仁政,并不像其他普通走科举之路的儒生那样用法家治国。他想让人民真正的理解为何要做,而不是被迫服从,遵循着"庶之,富之,教之 "的方法。这就是他达人的过程,把自己的道推到民。
而在这篇文章我想主要聚焦的后来在当官中一次讨论学问时所说的方法和思想。在阳明看来,想要成为圣人,就要不断向内,也就是不断擦亮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如果把心比作一面镜子,我们需要不断的"磨"这面镜子使其光洁,超越下面的层次,才可以做到圣贤。
而向内的程度和起因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生而知之,按照上面的比喻,这面镜子在出生时就是明亮的,就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且不断的超越。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没有某个人出生时就超越了下面的层次,人们需要不断的经历才能不断的悟到。而第二层就是学而知之,在生活中主动寻找自己的意义,做到修身。第三层就是困而知之,在碰到意义问题时,在不断反省和追问自己时,发现自己并没有光洁,于是开始"磨"。第四层就是困而不学,有了疑惑但并不去寻找。而第五层,也就是最下面的一层,没有困,生命中根本就没有想过寻找意义,只是麻木的度过。
但是如果一些人仅仅停留在后两层,是否是 差劲或者不可喻的呢?并不是。人生性爱易恶难,而不断的"磨"镜是困难的,要舍弃很多东西,要经历很多痛苦。所以他们并没有做或者想。
而在磨镜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心即理"的过程,在做的时候同时立己达人。
于我自己而言,我认为我自己也才刚刚完成从"困而不学"到"困而知之"的过程,我也并没有到真正的"知之",依然会无法行出来,依然会某时动摇信念,沉溺于下面的层次。
如果按每个层次来剖析,在本能层我并没有很大的问题,虽然会渴望更好吃的,但是并不是在很多时候首位考虑的东西,而对于更安逸的生活,仅仅只是一种愿望,而不是渴望和必须。
在情感层中,以前我一直不屑于面对这个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试着带着一个更高的目标,想要寻找意义的愿望去解决它,面对它,虽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就是要在不断"修" 的过程中试着超脱。
而在理性层中,我碰到的问题或许是在认真学习和写作业中寻找不到意义,所以到现在,我也逐渐明了了,想要明白认真学习的意义,就要有志向和实现的路径。
总结来说,我可以认识到我的问题,但是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应该在经历的过程中带着志向,试着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