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习了如何活在中期的未来,今天学习如何活在长期和短期的未来。
其实一篇文章难以说明“如何活在”未来这样一个大命题的方法,我所看到的是可以借鉴的一些方法和需要避免的“坑”,在我这个还没有践行活在未来的小白来说,只是给我增加了一个装备和说明书,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拿出来用,写文章的作用其实是做一个记号,遇到问题时记得曾经收过这个武器,记得拿出来用。
今天我感受最深的几个观点是:
一、要想活在未来,学会换视野,学会从上帝视角和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
这一点我的理解是,目前由于大数据的发展,个体能够获得的数据量大大提高,要学会利用这个数据,从各个行业、各个群体、各个角色、甚至是上帝的角色去看问题。比如我现在从事金融行业,我看问题,只是从从业者,更狭隘一点,是后台管理者的角度去看一些产品、流程、制度的问题。但是,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从前台营销人员、市场客户、监管部门、出资人、还有领导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有一部分我可以当面交谈,有一部分我需要浸入市场去体验,还有一些需要在论坛上、媒体上感受。
那么问题来了,信息那么多,怎么能够获取完?我认为一部分需要实实在在的去了解、去感受,还有一部分就要有理性的分析能力了,要知道人类就是靠着放弃准确性,不断构建理论来得到发展的,迄今为止的任何理论都在不断的被推翻和调整。
当然不要忘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去收集信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比如我可以设定一个目标:了解我的产品是否能最大范围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然后我就可以细分,我的客户可能是企业家,可能是个体户,可能是消费者,针对于具体的客户,给他的满足又有可能是短期过桥,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建设,等等,找到这些类别的客户去了解,去交谈,去验证,去调整,就能锻炼出从多个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二、要通过专家的意见迅速构建行业理解。
在现代科技发展速度这么快的情况下,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非常深,如果我们不借助专家的观点,不拿专家当拐杖,就很难构建起自己的专业解释。所以,只好学会鉴别谁是产业里的专家,然后把专家的意见汇总,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对专家背景的了解,也能够帮助了解他的学说,判断他的价值。可以读读他的传记,了解他的时代背景和他产生这些思想的根源。
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另一类是把现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贯通。如果要看一个产业的前沿,是第一类知识,看的不是综述,不是书,而是论文。
罗素指出:避免接受知识垃圾的三条原则:
1、专家意见一致的时候,相反的观点不可能为真。
2、当专家意见相左的时候,没有一个观点能被非专家判断为真。
3、当专家都认为一个肯定性的观点缺乏理由的时候,普通人要悬置判断。
关于第一点,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有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仔细想想,“少数人”必须也是专家才行,因为专家的研究方法才是符合逻辑的,经得起检验的,业余者就算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也没有经过有力的认证和推演,其实只不过是正好由他说出了那个观点而已,算不上科学。
谈到这里,王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我今后学习的座右铭:不能批判,不接受。
也就是说如果对一个观点不能提出批判来,接受这个观点的时候,就很可能犯了轻率的错误。
三、追求以成败论英雄,不只是纸上谈兵。
在我们对未来做预测和判断时,一定要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公开出来,甚至要明确到时间点,规模等多个维度,越明确越好,并基于这个预测来行动。这样到了未来到来的那个时刻,以成败来检验自己的判断。虽然很有可能预测错了,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判断未来的能力。
如果做了一个无法验证的、含糊的预测,那自己无需对自己的预测负责,肯定没有动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办法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
不要担心,活在未来这件事情,一辈子能有一两次就很了不起了,而且一旦有了一次成功的经历,一定会爱上这种感觉。
四、要有开放的心态,在大方向上需要坚持,但是在细节上需要不断优化。
未来是一团迷雾,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就算自己做的判断大方向上市对的,当清晰了的未来与自己的设想不一致的时候,也要尽快做出调整,甚至有可能,改变当初的判断。也就说明自己的预测错了,但是不要紧,要学会总结复盘,下一次更加贴近未来,这就是开放的心态。
那么如何活在短期的未来呢?主要有三点:
一、对市场信号的敏感性。
预测的核心,不光是把握信号,还要过滤噪声。
那么如何提高敏感性?我自己对这些信息其实是很不敏感的,更不要说过滤噪声了。我所能想到的方法是,多研究一些商业案例,多听几个专家的看法,内化这种特殊事件对真个行业的影响,然后去从产业链和社会需求中去找到验证这个逻辑关系的真伪。暂时先这样办吧,多检验几次看有没有用再说。
二、对产业内幕的了解程度。
这就是要浸入产业中,跟企业、客户、专家多学习沟通,多使用体现前沿技术的产品,甚至还可以做一些投资,利用投资者的特权尽可能的了解一些行业潜规则。
三、对自己实现行动目标的这种能力的把握。
核心在于要去实践,去准备相关的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产品知识,去结识相关的人才,在每个领域都要有人能帮助自己。当然前提是得有自己的强项,这样才能够和别人的强项相结合。
活在短期的未来这一部分,我个人感觉王老师讲的偏理论,实践讲得不多,我理解得也不够深入,可能老师习惯了活在中长期的未来吧,同时我认为活在短期和长期未来的方法整体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短期未来的方法更加直接,但老实说,我感觉更难,压力更大,就像一个循环上升的曲线,长期的趋势一目了然,但你在任何一个点上往前往后看,既是上升,又是下降,反而更难判断。
我倒是认为,短期预测培养出来的敏感性,可以作为长期预测做短期调整的基本功。
结合这两天的学习,我总结要活在未来
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学习领域内多个专家的观点,同时与产业里的各种角色的人进行沟通,浸润在产业里,构建自己对产业的理解。
第二,有了对产业的理解后,结合人性、技术和社会需求对产业的影响,判断产业未来的趋势。
第三,有了一个判断以后,坚决的投入时间和精力、金钱去实践,去调整,去验证。具体来说,就是预测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那我就培养能够提供这种需求的技能,或者整合能够解决这个需求的技术和资源来做出相应的产品,或者加入能满足这个社会需求的公司,或者投资者一类公司。或者结识具备这一技能的朋友,并连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