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医老武
上个世纪七十年 代,在农村老家的大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位背着药箱,戴一副近视眼镜,脸色黝黑,虽着装破旧但穿戴整齐的外地人。乡亲们都管他叫老武(至于是口天吴还是武术的武,几十年过去了无法考证,只记得小时候经常听他讲武松打虎的故事,姑且认为是武术的武吧)关于老武的身世,据知情人讲,老武早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知名医院成了一名著名的医生,后来响应号召,支医下乡被分配到我们鸡泽县医院。再后来又第一个报名送医到村儿,做了我们董、刘、康、王四双塔村包片巡诊的游医。这样老武上班也不用看点儿,无拘无束,乐得个逍遥自在。
老武行医没有架子,除了象征性的收一点药费外,都是义诊。老乡们知恩图报,赶到饭时,老武便成了全村的客人,东家叫,西家请。有的人家还破例把罐子里攒的为数不多的鸡蛋磕上几个,端过来招待客人,这老武也不生分,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很随意的坐下来,和乡亲们边吃边聊,亲热的就像一家人。 和大人们的热情有加不同的是,小孩儿们对老武都很敌视。这是为啥?原来,那个年代,农村很贫穷,物质匮乏,食物短缺,由于营养不良,村里有很多孩子得了一种怪病——大肚㿙。患上此病的孩子瘦的皮包骨头,露着青筋,肚子大的像皮球,一个个目光呆滞,有气无力,样子恐怖的吓人。家长领孩子到医院看病,大夫们都说没招儿。无奈之时,老武不请自来。老武治病方法很诡异,既不打针,也不吃药。只从地上捡个碎瓷碗片儿,叫家长按住孩子,突然袭击的在小孩肚子上用力划,他每划一下,孩子就会发出杀猪一样的嚎叫。家长心疼孩子,求老武手下留情,老武不为所动,只管一下一下的割,直到肚子上出现了一道道红色的痕迹。老武说这是民间偏方叫割㿙。说来神奇,割过几次,孩子肚子上的“皮球”不见了,脸也红润了,一个个又活蹦乱跳了 。 受过老武“酷刑“”的孩子对老武又恨又怕,见了老武都躲得远远的,不知道哪位有才,竟编个顺口溜:老武,老武是妖精,碗片儿割的俺肚子疼。老武老武很心肠,就是一只大灰狼……我也是受老武“酷刑”亲历者,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肚子还隐隐作痛呢。 那时候,农村环境赃乱差,小孩子没有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手不洗,衣不换,抓起窝头就开饭。饭后,不知道为什么,肚子无缘无故的就疼起来。更叫人害怕的是解大手竟拉出来一条虫子,肚子疼,找医生。这次老武没有再用碗片儿,而是像魔术师表演魔术一样,从他的“百宝箱”拿出来一个一个像宝塔形状的糖给孩子们吃,那糖很甜,吃了还想吃,吃了别人家嘴软。这时孩子们早把老武割㿙的痛丢到了爪哇国,忘得一干二净,突然间就觉得老武很亲。长大后才知道小时候吃的那种“糖”不是糖,而是一种专治蛔(肠)虫的药 。 老武喜欢小孩,会讲好多好多故事,村里小孩都是他的粉丝,他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岳飞传》还有《水浒传》,大概武松是他本家的缘故,每次讲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段都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孩子们听的如痴如醉。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农村,听老武讲故事那可真是莫大的享受哩! 后来村里发生了一件事,让老武丢尽了颜面。 张二婶的儿媳十月怀胎,产期已到,临盆时才发现胎位不正,难产。村里两个有几十年接生经验的接生婆,用尽了办法,孩子就是生不下来。眼看产妇脸上没有了血色儿,随时有生命危险。两个接生婆手足无措,不知咋办才好。事情往往就这么巧,也是那个产妇母子命不该绝,那天老武正好轮到在我村巡诊,听说此事,跑着就往屋里闯,这可是坏了我村习俗族规,犯了“女人生小孩儿,男人别上前儿”大忌的事,几个妇女急忙往前去推老武,边推边骂老武不是人。老武也是拼了老命,硬是挤了进去,外面骂声还没有消停,屋子里传出婴儿的哭声,母子平安。老武生生救下了两条人命,却没有换来乡亲们的同情,大家难得口径一致,都说老武这事做的不地道,不应该。在大家一片谴责声中,老武不知啥时候悄悄离开了…… 此事过后,老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村里人再也没有见到过老武,关于老武的去向,有两种说法:一说老武大老爷们帮人收生,伤风败俗,被开除了,另一说政策来了,老武支医期满,回天津原单位,走马上任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很少有人再提起老武,只是家里有人生病住院时,才会想到老武,嘴里喃喃道要是老武在该多好!
作者:刘总晨 1965年生人,小学教师,鸡泽民研会会员,爱好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在《邯郸晚报》 《河北农民报》《牛城晚报》 《鸡泽民间文学》 《经济文学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民间故事、散文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