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最稀缺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写作和演讲。
可是重要在哪里?为什么非提升不可呢?一个理所当然的目标突然变成了问题,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我用了1个小时,写了很多理由,满满1张A4纸,但究其根源,其实只有一个:
我想让自己更值钱!
是的,更值钱,简单直白。
猫老师带来了提升读写说的六大招,获益匪浅,于是结合自身,总结三部曲,顺着步伐,全面提升读写说能力。
01找到标杆 拆解学习
《出奇制胜》里说“智径”之一就是找到老师,学习模仿。写作演讲也不例外。那么多作家、书籍还有现在的微课,总有你喜欢的风格。
记得大学时有一段时间痴迷美食文,自己也是跃跃欲试,便搜罗了古今中外个大美食作家的文章: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渔的《闲情偶寄》、蔡澜的美食系列、沈宏非的《写食主义》、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费雪的《写给牡蛎的情书》……
当然,都是泛读,最后觉得沈老师的文笔最为有趣,语言幽默又不失深度,简单明了,文章又是短篇,读来方便,于是找到标杆。
找好标杆,自然要拆解,如何拆解?
当时因为经费有限,只买了一本《写食主义》,其余的书都是借的,有借有还,时间紧迫,只能每天看一点、读一点,遇到好的段落一定要抄下来(感谢小学老师培养的摘抄习惯),反复朗读。
读完还不算,还要分析。
这段话是为什么好?
是修辞巧妙还是意境高远或是语意双关?
如果是同一主题,我会怎么写?
所谓拆解,就是理清作者的行文风格,结合自己的见闻,发展自己的风格,用网红一些的词,叫套路。
通过拆解学习,就如同在练习武功心法,我对文章的理解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行文的构思力都有一定提高。不过有心法还不够,练习才能挪为己用。
于是来到第二步。
02手写口说输出分享
有了大量的输入就要有大量的输出,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产品的交换带来财富和贸易;知识的交换带来智慧和成长。
说回之前的美食文,在拆解完标杆后,我也学着写了几篇,然而都是自娱自乐,一开始还有兴趣每天写一篇,但是兴趣和激情总有耗完的一天,久而久之就没有然后了,这绝对是个反面教材!
现在想来当初没有坚持,除了自身的怠惰,最重要的是没有反馈和监督,不知道自己写得如何,是否有进步?好在现在的平台很多,公众号、简书、大鱼、微博都可以分享,放下所谓面子,请人点评,专门“找茬”,持续输出才有意义。
这也是如今学习型社群如此火爆的原因,大多数人容易受环境影响。猫叔的行动营就是不错的选择。
读写说、读写说,读、写还不够,还要说。
记得在学习心理咨询时,总有几个小伙伴进步神速,分组演练,讲得头头是道。用心观察后我发现,虽然学习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喜欢当“老师”。
每当小组讨论,同学有疑问时,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解答,有时解答正确,有时把自己也绕了进去,有时成了辩论大赛,讲完再看,看完再讲,很快他们的真成了“老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语言和口才也是同期的佼佼者。我才明白,何谓“教,是更好地学!”
以往看完书,书就成了摆设,每每有人赞叹自己图书之多,但随口一问书中内容,往往只记得大概,看过的字都成了浆糊,说不清,道不明。在行动营倒是养成了输出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在研究讲书。因为要输出笔记,不得不认真看,提炼重点,化成文字,挪为己用。
有了大量的输入和实战的输出,读写说的能力逐步提升中,但这就足够了嘛?
还不够!
就像医生总要求病人复诊,反复几次才真正治愈。读写说也在不断的巩固中才能快速提升。
03复盘交流 进步可见
不止一次说过,我曾经对复盘这个词是拒绝的。只觉得过去就好,如今想来也是我进步缓慢的原因吧。
那如何复盘呢?
第二步里讲到要请人点评,给予反馈,那收到反馈之后呢?必须改呀!
取精去糟,当自己的编辑。
我承认这个步骤对我来说有点难,删删减减是我一度认为最麻烦的事。但是在不得不修改自己的作品,几次大动干戈之后再来看自己的作品,才发现,那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原石只有经济价值,打磨成宝石才有观赏和收藏的必要。
找人反馈,督促自己复盘,当然重要,然而,我始终认为即使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必要的一环。
因为面对面,所以沟通无碍,除了语言,每个人的肢体、表情、动作都能得到放大。看到真实的对方也有利于情感的释放,文以情动人,说话也是一样。
也许之后的6D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在还没普及前,还是“面基”吧。宅男宅女要不得。
学习都是相通的,不光是读写说,任何技能的学习都可以参照以上的三部曲。
修习心法、招式实操、巩固复盘,如此往复,神功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