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叫《快速阅读》,是德国的克里斯蒂安.格吕宁写的,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的最整体的一个概念就是他通过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能够快速的帮助我提升阅读速度,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01 为什么我们要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呢?
在现在这个繁忙的社会,高效优质的学习能力无疑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晋升和成长机会。在职场中,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莘莘学子们也需要在海量的信息当中,不断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自己的学业。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所有达到的效果。
02 我们读不快是卡在了哪些问题上呢?
经过测试,我们大概知道了自己的阅读速度是多少字每分钟。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我们读不快到底是卡在了哪些问题上。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我们阅读的时候,是不是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声音在跟着读。
03 方法给到你,你一定要进行多方面的练习。
第一是辅助阅读法。
既然在心理默读是我们提高阅读速度的最大的障碍,那么首先我们就要克服它,这里提到的辅助阅读法就是通过在右手拿一支笔,用笔来引导我们眼球阅读文章。
当我们眼睛的运动集中到笔的路线上来时,我们往往就会忽略掉心里的那个声音,而把注意力集中到笔上面去。
这个训练其实就是通过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吸引眼睛的注意力,而达到消除默读的目的。
第2个方法是以下几种练习方法。
3-2-1练习法。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找一段练习文章,先用三分钟的时间读一段内容,然后合上书把脑子里所能想到的知识点和关键点。
2-2-2练习法。这个方法跟3-2-1练习法类似,只是把时间固定下来,第一遍用两分钟读一段内容,第二遍在这个篇幅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内容,同样用两分钟完成,第三遍,再在这个基础上再翻一倍,还是两分钟完成,当然每读完一遍都要复述一下文章的大致意思。
这个2-2-2练习法比3-2-1练习的难度要大,因为越往后随着篇幅的增加,理解记忆的难度就会越大。
但是这个时候也是考验大脑全速集中注意力,全速提取阅读信息的时候,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并且快速的突破阅读的平台期,进入到一个新的阅读速度阶段。
第3种方法是拓展视野练习。
随着我们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这个时候要逐渐的去拓宽我们的视野。
因为人眼睛的机能好比是一台照相机,它对图片的处理能力要远远高于对文字的处理能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方式和眼睛吸取信息的方式,来最大程度地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
也就是说不断的拓宽我们的视野,让眼睛能够更大范围的收纳进文字的内容,然后交给大脑进行快速处理,当然这个练习的过程一定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集中注意力的非常好的一种方式,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无数的研究结果证实,真正的阅读高手在整个阅读过程当中,都会把自己的一部分意念集中在后脑勺的最突出的那个点上。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思考帽”这样的发明,它是在帽子内侧固定一个凸起物,持续地压迫后脑勺的那个穴位,于是读书人就更容易感觉到那个点的存在,从而能够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
我们可以摸一摸我们的后脑勺,找到最突出的那个点,在往后进行阅读的时候,先把意念集中到那个点上,然后再把其他剩余的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思考上面。
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用,当我集中精力开始读书的时候,我先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找到那个点,然后再开始读书。
当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不但学习效率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其实整个人的精力也处于收的状态,精力没有过多的发散,也就不会觉得很疲累。
最后一个方法是制作视觉卡片。
这个方法其实是培养我们的记忆力,提升我们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
上文我们也提到了人体的大脑更擅长处理图像,而人的眼睛也更擅长处理图片信息,吸收图片内容。
制作视觉卡片也就是基于以上的原理,让大脑在吸收知识点的时候能够更稳固更高效。
但制作视觉卡片应该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我们一定要尽量自己动手,通过自己动手,本身它就是加强记忆的一种方式。
其次,我们刚开始先从逐段开始制作视觉卡片,然后再过渡到一篇文章,最后再过渡到一整本书。
这整个制作的过程本身其实也是强迫我们大脑主动思考的过程。
我们从快速阅读,过渡到快速记忆理解,强化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的激发大脑的潜能,当大脑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和训练强度之后,我们将走向另一个阅读层次。
04 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 对于阅读一本整本书,作者也提到了相关的方法,虽然不是主要的内容,但是也值得借鉴。
首先是泛读全书,把握整体的脉络,这个简单来说,就是拿到一本书之后,把序言、目录、后记以及附录先大致了解一下,知道一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是否有名人背书?其核心就是确定一本书值不值得读?
其次是快速阅读与反复精读相结合。在拿到一本书之后,不妨先思考一下,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最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或者是想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点。
那你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就可以带着这些疑问结合快速阅读和反复精读一起,在重点部分我们稍作停留,在非重点部分可以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