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也有着种感觉,有时候看到一些人,一些事,会莫名奇妙的伤心难过?这大概源于物伤其类的本能。
大学时曾短暂地出去支教过,是在甘南的一个回族,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去的时候,司机对路不是很熟悉,走了五个多小时,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两侧是梯田和青稞,周围是零散的村落,加上九月的高天淡云,极美。
我们历经波折到了学校,一走进校园,就听有学生开始喊:莎莎,莎莎……我不解其意,也没回头。有女同学回头看了一下,瞬间引起了一阵尖叫。后来才知道,莎莎是美女的意思。
举行完仪式,所有的女生被安排在了一间宿舍中。我们共十人,基本包含了所有学科。因为对他们的学情不是很了解,所以当天下午便他们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沟通,没想到还是状况百出,大概分语言不通和惨遭调戏两种情况:
我属于前一类,语言不通型。最初上了都一切正常,直到拿着名单叫了一个同学回答问题,他说:啊么了(liao二声)?我又强调一次说普通话,他道:这个不会说着(翻译过的大概意思),我只好弱弱的让他坐下再好好想一想。
我们一起支教的人里有一位大美女,她就更惨了一些。刚进班就引起了轰动,学生都在喊:莎莎,莎莎,有的还说:歌唱一个呗,舞跳一个呗。好不容易控制住场面,一位男同学起来问道:你有没有陌陌?答有,不好答没有,显得大学生孤陋寡闻。好在她机智道:馍馍?老师没带,饭堂有。一句带过……
学校每周一三五下午两节课都属于活动了,在操场上,各班轮流组织文艺汇演,其他班的同学可以观看。学生们多才多艺,各种表演形式都有,我看的五味杂陈,不知该如何评价。一方面对他们的高中生活羡慕,一方面又对他们的成绩感到担忧。
我与他们说念书不是走出去的唯一途径,但却是最快最方便的途径。他们却问我,外面有什么好的呢?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那所学校位置比较偏僻,小镇上也只有一个广场。每当下午,都会聚集很多爷爷奶奶,大叔大娘,有的唱花儿,有的在跳舞。我们下午放学也偶尔去溜达一下,还遇到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搭讪。
我们六个人,吃完饭去消食,回来的路上身后徒然多出了几辆摩托车,我下意识的看了一眼。他们见我们发现了索性就开到我们身侧开始喊,大部分都听不懂,除了刚学的莎莎。
大美女已经有经验了,见状道:别看,别跑,快走。我们就略带小跑似地快走起来,到了学校门口,保安哥哥出来,他们才散开,回想起来心有余悸。后来才知道他们是这个学校辍学的学生,听说新来了支教老师,所以来玩玩。不知道那个广场上运动的人当中有没有他们的亲人,如果有,又是如何想的呢?
保安哥哥很有意思,之后我们出去,回来,他都要数一下,偶尔不是集体出洞,还要关心地叮嘱两句,由衷地感谢……
支教期间还赶上了莱麦丹,好多饭店都不开门,学校也没有食堂,只好出门吃烫菜,其实就是麻辣烫,吃的嘴角都起泡了,支教终于结束了。
这段经历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人们问一个小羊倌,你以后做什么?他答:羊大了下小羊,卖了娶媳妇,生孩子,又问:那然后呢?答:让他继续放羊。
支教的地方整体给人感觉是悠闲快乐,不过辍学率很高,成绩也比较差,可那又怎么样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