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路遥走过坎坷的人生道路,因此擅长刻画改革年代中不甘平庸、努力奋斗的农村青年形象。路遥的简介里,他被描述为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我因此去查他的经历,想得以知道是怎样的作家用三年的时间准备,四年的时间创作出这样的书籍,一个对苦难与抗争、命运与公平、平凡与不凡都有着深刻见解的人。然而资料里寥寥几句的人生,又怎么可能真的清楚,只知,这本书里的每个人都有其刻画和表达的理由。
《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他有理想却心高气傲、有才华但不满现状,他向往城市文明,学习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在偏僻的乡村传播现代文明,然而就是他所向往的城市文明,以令他难堪的方式狠狠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他虽有追求,却非常浮躁,然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不同,他们求实务实,虽然渴望走出传统的生活方式,却也在和命运的抗争里保持了传统的美德。平凡的释义里,这样解释着它,平常的能力和价值、没有特色之处、具有平民大众一般的特征。然而这本书里,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他们都是那个年代里最普通不过的平凡人,然而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就为我们深刻地展示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让无数人动容。
《平凡的世界》第一页中这样写道,“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来到”,这一句,将那个时代普通小人物所要面对的艰难的生存境遇体现出来,这块儿贫瘠的土地上,从孙少安、孙少平到郝红梅、顾养民、田晓霞、田润叶、金波、田福堂、金秀、秀莲等众多人物,他们都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痛苦,却没有停下脚步。而主人公孙少平,书的开头,他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吃着焦黑的高粱馒头的穷苦学生,书的结尾,他是个因为救人而身患残疾的煤矿工人。从头至尾,他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在物质生活上,他一直是窘迫的,但是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他所处的环境里没有人能够欣赏他和奖励他,他尽心尽力地干活成为了一名优秀工人,他努力学习为做得更好。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来由衷地尊敬和爱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动物,潦草的对待,或者当成某个社会角色,从这些角色中寻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成就感。他和命运抗争,他不放弃自己,他在任何时候都无比认真地生活着。
他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巨大的勇气来面对生活带来的挑战。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在艰苦卓绝地为自己的人生可以过得更好而奋斗着,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他甚至有了自己对于苦难的哲学,“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而和田晓霞的爱情,像是一场美梦,世俗的眼光里,田晓霞并未放弃他,他们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向前走,约定两年之后再相会,然而命运的捉弄,在那个发了洪水的下午,这场繁华的美梦,连同那场约定一起戛然而止了。晓霞为了救人而被洪水淹没,是性格使然,然而又令人悲痛,她是书里的浪漫主义者,是理想的化身,却最终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牺牲了自己。而少安,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再继续往前走,不沉迷于悲痛,也是生活所教会他的。
而书的结尾,书里的主人公们,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岁月在无声地流逝,一代人在渐渐变老,一代人在渐渐成长,在那苍凉的黄土高原上,亘古不变的是那嘹亮的山丹丹和信天游,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谓的命运,可能不完美,可能有缺憾,平凡的人物也依旧在这平凡里寻找苦难和抗争的平衡,而生命在缓缓徐行,不会为谁停留,可只要你不甘愿于命运,谁说平凡人物不会创造出不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