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睡的迷迷糊糊,突然听到电话有电话响起来,一看是儿子班主任发来的微信语音,一个激灵清醒过来,点击接听,毕恭毕敬的把手机拿到耳边,生怕因为自己的不清醒,漏掉了老师的某个关键词。
原来儿子带了辣条去教室吃,满教室都是辣条的味道。由于前几天有同学带零食去教室吃,老师和全班同学商议:如果再有同学带零食到学校,就要给全班同学都买零食。老师说前一天刚有同学带果冻到教室被发现,需要给全班同学买果冻,我儿子第二天就带了辣条去,简直是顶风作案,性质恶劣!当然,不能给同学们买辣条,选个其他的健康零食给同学们吧。
放下电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臭小子,怎么净干些不靠谱的事。但转瞬,心底就有个声音浮现出来“他只是个孩子,我需要先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个态度的转换,让我的怒气迅速、自然的消失了。我就开始思考,要怎么跟孩子去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孩子是否会主动告诉我这件事,他会怎么说?第二,辣条不是我买的,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去买的辣条呢?第三,如果需要买零食,那么孩子的零花钱现在还剩多少?可以买哪些零食呢?
就这样忐忑了一下午,直到放学接到儿子。
“妈妈,老师说要我给全班同学买零食。”
我:“哦?是全班同学都要买吗,是要做什么用呢?”(我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想看看他会怎么说)
“我今天下午带辣条去教室了,满屋子都是味道,老师说要惩罚,就要给全班买零食。”
我:“哦,你惨了,带的辣条被老师发现了,你们班的规则是带了零食就要给全班买零食。那你的辣条是哪里来的呢?”
“是中午托管班的于XX给我的。我没在教室吃,就是装兜里了,可是味道太大了。”
我:“看来你觉得有点委屈,你并没有吃,但是也需要给同学们都买零食。”
“这个是于XX给我的,不是我买的。“
我:“你觉得不是自己买的零食,就不应该惩罚你。”
“恩,这个不是我买的。”
我:“是啊,不是你买的,但是是你带去的对吗?那这个规则是你们全班都一致通过,都需要遵守的的吧。只要是把零食带到教室去,并不管是不是自己买的,是不是都要遵守这个规则?”
儿子默不作声。
我:“那需要给全班买零食,你的零花钱还有多少呢?你们班50多个同学,你觉得够买什么?”
“可以买棒棒糖,那种5毛钱应该可以。”“我的零花钱没了,你先借给我,后面几周就不给我零花钱了,你直接扣掉。”
于是,我和儿子达成一致,并在小区的超市里给同学们选好了各种口味的棒棒糖。
整件事情处理的很平和,儿子也平静的接受了自己会有几周都没有任何零花钱的现实。
我事后跟老师进行了沟通,老师反馈在学校跟孩子说的时候,他已经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觉得不是自己买的觉得委屈,蛮可怜的样子。我说孩子既然做了,并且是在明确知道班级规定的情况下,那么他需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自然后果,我不能帮他逃避或者承担。
我很庆幸,自己心里有了足够的力量,没有在听到老师的讯息后回来就责骂孩子。而在听到孩子的解释后,我没有变成一个“拯救者”去帮他解决,而是跟孩子共情,去理解他的委屈,去体会他的感受。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去接受由此带来的自然后果,并且引导他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
我更庆幸,学到了“正面管教”的平和态度,和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孩子自然的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学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