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4岁的云南男子汪克武,只要年近90的老母亲身体不舒服,他就用婴儿带背着年近90的老母亲就医。每次至少走5公里山路,坚持了近20年。
41岁的李佳碧,毅然辞去工作照顾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41年前你捡回来我,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小。
贵州大学教师胡鸣带着85岁的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上课,一带就是四年,“母亲在目光所及的地方,自己才能安心上课。”
……
是谁让他们铭记父母的恩情,温情对待年老的母亲?乌鸦反哺,人之本能?不管怎样,这样的事迹都让人感觉很暖,很温馨,很安慰,让我们对老年不再恐惧——这样的好儿女,再可怕的病魔也是不堪一击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你倒是死不死啊,我只请了七天丧假》,为了让儿子的假期不浪费,为了让儿子不在因为老人的病弱耽误工作,老人在儿子这句话说完的几小时以后,自杀。而他的儿子也能在假期内办完了丧事。
湖北某县农村存在“自杀村”这样的奇葩地带:老病、穷困、儿女不管的老人,会在某一个时候,用农药、绳子、投水等方式结束性命。人们对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除了无奈,还有接受。
是什么让这些老人选择如此悲哀的方式走向生命的尽头?生命的本能?可是谁不惜命?舐犊情深?只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可是孩子们有时如何对待老人的?面对“自杀村”的存在,年轻人应该是默认存在的;面对那个“倒是死不死的”催问,众人也是接受的。只是他们忘记了那个老人,曾经给了他生命,曾经用最粗糙的手给他最温柔的抚摸,曾经用最真的情意盼着儿女们过得得更好!哪怕为了儿女忍受更多的苦楚,甚至放弃生命都在所不惜。
老妈曾经羡慕那对儿女儿在美国的老刘夫妻,说他们的女儿真优秀,在美国工作,有美国绿卡;说他们的女儿经常给老夫妻寄送美国的物品;说老刘夫妻遛弯时最愿意热闹地跟别人讲女儿的故事……后来有一天,老妈说:“孩子忒优秀了,也有不好的地方,你说老刘生急病了,住院没几天就去世了,可是远在美国的女儿怎么也没赶回来,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言语唏嘘,充满了感同身受的悲哀。
那个女儿给父母的是钱财,不是爱。爱父母,可能并不是高额的钱财、高档的物品,只要一通电话,一顿嘘寒问暖的埋怨,或者是无厘头的撒娇耍蛮……
我跟我的老爸老妈一起生活,两个孩子,两个老人,两个我们,一家六口,其乐融融。父母帮我带孩子,尽心尽力,唯恐劳累他们的女儿,恨不得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有时老妈也唠叨,也有摩擦,我会给老妈宽心,会跟老妈耍赖,反正给她逗乐了,就没事了。
有时想想,我是承受了父母多大的恩情啊!我小时,供养我读书长大;我长大了,他们还当我是孩子,帮我带我的孩子,年近七十的老爸老妈每天忙忙碌碌。我常想要是不用带我的孩子,老爸老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在没生小宝时,大宝跟着我上学,老爸老妈有闲暇时间出去玩,如今已经是好几年没出去过了。是我扰乱了他们的生活,还是他们的生活因为我们而变得忙碌?
仔细想想,每一对父母儿女,都是父母为儿女付出得多些,更多些。当儿女们有了自己的儿女时,关注的重点就转移到小儿女身上,也就冲淡了对父母的回报。看多很多关注孩童发展的父母的课堂,却鲜少关注年老父母的儿女课堂。是儿女对父母的回报不用教育和指导,还是根本就忽略了对年老父母的回报?
父母恩情不需要回报,但是年老的父母真的需要陪伴。陪伴不是颐指气使地指责父母的节俭,也不是大张旗鼓地改造,更不是做主父母生活的霸道;对父母的陪伴是平等地参与,参与讨论,但不负责改正;是平等的尊重,尊重他们吃剩饭的习惯,和他们一起吃,而不需要指责;是留有平等空间的自由,让父母可以任意在自己的空间里坐卧立躺,而不是看着儿女的脸色畏畏缩缩。
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孝顺父母也需要陪伴。陪伴孩子需要技巧,有利于孩子成长;陪伴父母更需要细心、耐心,才是真正的孝顺。
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一路探讨,在孝顺老人的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儿女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