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线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存在) 和 意识(思维) 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的选择:唯物主义 和 辩证法 。
唯物主义的分类
-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五行、元气、水土本源;
-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也叫 机械 唯物主义,世界是静止、孤立、没有联系的;
- 辩证 唯物主义和 历史 唯物主义: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唯心主义的分类
- 主观 唯心主义:世界是 主观精神(感觉、思想) 的产物,如:王阳明(心外无物)
- 客观 唯心主义:世界是 客观精神(天理、上帝) 的产物,如:朱熹(理在事先)
唯物主义 和 唯心主义 的划分标准
- 世界的 本质;
- 世界的 本原;
- 物质和意识谁是 第一性 的问题;
在哲学上属于 本体论 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 方面。
可知论 和 不可知论 的划分标准
- 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
- 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 问题;
在哲学上属于 认识论 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 方面。
一元论 和 二元论 的划分标准
-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
- 世界的 统一性 问题;
辩证法 和 形而上学 的划分标准
- 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 世界的存在状态;
物质观
物质是 不依赖 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 反映 的 客观实在。
物质的 唯一特性 是 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 一切物质的共性。
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 和 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否认 运动,必然导致 形而上学。
否认 物质,必然导致 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绝对 和 相对 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
物质是 绝对运动 和 相对静止 的统一。
相对静止是 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持续性 和 顺序性。特点:一维性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广延性 和 伸张性。特点:三维性
实践观
实践是主体 能动地 改造和探索客体的 客观 物质运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 的。原因:
实践 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所以 实践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点
- 客观性;
- 自觉能动性;
-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 科学实验;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 普遍联系 和 永恒发展 的。
发展
含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 必然趋势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联系 的观点;
- 发展 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 质量互换规律;
-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揭示事物发展的 动力 和 源泉 。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 对立 和 统一 的关系哲学范畴,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矛盾的基本属性
- 同一性:相互依存、转换;
- 斗争性:相互排斥;
矛盾的地位及其原因
地位: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 和 核心,是 基本 规律。
所属地位的原因:
- 矛盾分析法 是 最根本 认识方法;
- 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焦点 和 根本分歧;
- 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 范畴 和 中心线索;
- 是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 内在动力。
矛盾的内因(内部矛盾)和外因(外部矛盾)的关系
- 内因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根据;
- 外因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条件;
- 外因 通过 内因 起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一般、共性
特殊性:特别、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对立统一,具体:
- 相互 联结 的;
- 相互 区别 的;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换 的。
矛盾的不平衡性
- 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 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质量互换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 状态 和 形式 。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 度(界限) 的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 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会引起质变;
- 量变和质变 相互渗透;
- 割裂两者的关系,将导致 激变论 和 庸俗进化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 趋势(前进性) 和 道路(曲折性) 。
辩证否定观
- 是自己对自己的 批判 和 继承;
- 是事物的 自我否定;
- 是 事物发展 的环节和 事物联系 的环节;
五大范畴
对比方1 | 对比方2 |
---|---|
原因(引起) | 结果(被引起) |
必然(确定) | 偶然(不确定) |
现实(已发生) | 可能(未发生) |
内容(构成事物的总和,活跃易变) | 形式(内容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的形式,相对稳定) |
本质(根本性质) | 现象(表面特征) |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
含义
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性
- 客观性: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普遍性:客观规律在很大范围内和领域内起作用;
意识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反映。
起源
- 自然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
- 社会性劳动(决定性) 的产物。
本质
- 人脑 是意识的 物质器官;
- 语言 是意识的 物质介质;
- 意识是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 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具有 目的性 和 计划性;
- 意识具有 主观性 和 创造性;
- 意识对人的 生理活动 有影响作用;
- 意识能通过指导 实践 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最突出的表现;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 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精髓。
实事求是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 核心。
实事求是 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