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群内的小伙伴们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的分享,对于我这个有些拖延症的人来讲,真真的不敢再看了,如果再看下去我都不知道我的该如何去写了。这次写读后感,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老师的一个命题作文后,大家开始按时交作业。只不过这次是大家自发来完成,又多了几分挑战。
好了,直奔主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想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金钱篇,教育篇,梦想篇。
一、 金钱篇
1. 金钱让你多了一个选择的能力。
记得曾经在《奇葩说》中有一期辩神黄执中曾这样解释完美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同样我也借用这个观点,金钱其实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在某一时期可以提供更多选择权的工具。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认识钱的,我最初对钱的感觉并不好。因为它成为了我在童年时期经常被拒绝的原因。记得很小的时候一次和爷爷出去逛街,看到了一个很帅气的绿军装和大檐帽。作为男孩子来说,当军人是件很威风的事情。于是我跟爷爷说我也想要一件。但是爷爷为难的说,没带那么多钱,我们下次再买吧。当时不知道我的情绪怎么就突然间出现了波动,非要让爷爷买,哭闹声围观了很多人。有的人说“别让这么小的孩子哭了,不就是件衣服吗,当爷爷的都不给买啊。”还有的说“这都不给买啊,还当爷爷呢。”后来听妈妈说,当时爷爷特别的尴尬,脸色很难看。而我听到那么多人为我说话,哭的更变本加厉了。最后爷爷不得不找到百货商场上班的一位邻居阿姨借了钱,为我买了衣服和帽子。这个场景至今依然让我记忆犹新,曾经我还一度认为爷爷是个很抠的人。多年以后,随着我的年龄渐渐长大,我才慢慢的理解了爷爷当时的心情。一个大的家庭,奶奶是个文盲,没有固定的收入,而家里人口又特别的多,全家人都是靠爷爷一个人上班挣钱。听爸爸说,那时候他们家吃饭有时候都成困难,酱油沾窝头可能就是爷爷上夜班前的一顿晚饭了。致使多年后爷爷就是因为常年的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胃癌最后离开了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对于钱的概念可想而知,是既怕又恨的。很多事情只要和钱沾上,就很容易改变初心。现在我想,当时爷爷带我去逛街,可能最初的想法就是,让我看看热闹的人群,五颜六色的广告字,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但是就是因为这么一个“钱”字,把这份美好变成了无奈。我时常也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倍感内疚。于是在我童年的意识中就会认为,钱会带来拒绝。钱会阻止我的愿望(其实孩子的愿望可能就是拥有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钱会让家长难堪(那时我就已经开始观察父母家人的脸色,尽量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获得他们的认同)。
其实这是对金钱观很不正确的认识。当你内心深深的渴望被钱这样一个工具制约的话,那么渴望会被屏蔽,而工具会被夸大。会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扭曲。只要一谈到钱,就会本能的逃避。因何而逃避,就是因为自身无法去驾驭它。
在书中说过,金钱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也不是用好与坏来衡量,它只是一个中性词。而我慢慢的正视了金钱的观念是在多年后另一本理财的书籍《穷爸爸富爸爸》中得到了一针见血的解释。金钱只是多了一种选择的能力而已。当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起你拥有更多的选择时,需要提升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拥有更多的钱。有很多人有很多钱,但是过着非常的苦,因为他们不知道钱如何而来,而且也不知道钱何时离开。终日在与钱的相伴中终其一生。在《人民的名义》中的那个小官巨贪就是最鲜明的写照,在堆积如山的财富面前,他却过得身心憔悴,因为他的能力无法驾驭这些巨款,不义之财终将拖累了他的灵魂。有太多太多的“拆二代”,最后并没有成为富贵之人。因为他们只是瞬间的变成了拥有很多纸币的穷人,而精神和素质上,并没有与这些财富相匹配。短时间的过山车效应,更容易冲击到心理的承受力。当这些钱并不是在他们的预期中得到的话,他们往往心态失衡,最终变成了既没有未来,也找不回过去的“财富傀儡”。
2. 金钱可以节约你的成本
下面我来谈一谈,金钱观对我的另一个启示。记得曾经有一位大咖说,时刻要注意你的形象和品味,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起初我只是认为是在讲外交礼仪的重要性,后来他说,其实好的形象,穿衣的品位,包包的品牌,衣服的档次并不是在传递你是有钱人,而是在减少别人对你的认知成本。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快速,看一个人有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他的背景和专业,但是他的穿着和形象会在短时间内给我传递几个有效的信息:是否自律,是否关注自己,是否自信,是否有空闲的时间来打理自己,是否有品牌意识,是否对前沿有洞察力,是否尊重对方……诸如此类的信息。通过金钱可以帮助别人节约认知时间,这是合作时很重要的因素。
同时金钱的合理利用也是在节约自己的时间成本。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财富的拥有量,而是时间的占有量。不用看一个人的收入是多少,只要去看他的时间利用率基本上就知道这个人的经济状况。很多人一说赚钱先想到的是多打几份工,那就是用时间换金钱。而小狗钱钱里面的吉娅通过雇佣其他小朋友,赚取佣金,这就是在购买别人的时间,将时间进行了复用。这也是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观念,需要细细品味。
3. 金钱是能力最直观的衡量
金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对能力的筛选。记得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家拜访,他们的小区安静舒适,中间的园林布景精致,采光充分,而且配套设施齐全。当然这个小区的房价肯定价格不菲,而隔了一条街的另一个回迁房小区,则人声嘈杂,单元门口堆砌了如山的杂物,垃圾袋随处可见,狗狗的便便也是满目疮痍。但是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虽然只有一条街之隔,但是这之间的分水岭在哪里呢?是素质吗?肯定是不一样的。是能力吗?虽然我也相信在嘈杂的小区里也会有能力强的人出现,但是更多的人则是无所事事目标感不强的人。如果在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下,让人们自愿选择的话,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去高档小区生活。那么如何才能筛选出精英人群和普通人群呢?很简单,房价就是一个过滤器。每平米的一个数字便可立刻划分出分水岭来,简单而粗暴。而这也正是金钱作为衡量标尺的作用。无需调节纠纷,无需规劝众人,无需走后门托关系,摇号排队,就是一个标高的尺子。过去了你就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没有过去那你也不要抱怨,能力所限,唯有努力去打拼,有朝一日才可以逾越标尺。
金钱从来都不是鸿沟,而是一条辅助线,标注你在这个社会的位置而已。
二、 教育篇
这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从生活中来,有着鲜明的人物设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枯燥的理论不会让很多人耐下性子去看,而只有人物的存在才更加有趣。由于近期也在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正好可以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角度来深入剖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
1. 保守的父母与听从的孩子
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很显然,吉娅的妈妈应该就是属于那种对金钱观保守的人,这类人对于金钱的观念就是节流。要想实现梦想只有攒钱这一条路。如何攒钱,那么就必须有持续的收入,如何达到持续的收入,就需要找到稳定的职业。如何找到稳定的职业,就必要努力的去学习,如何学习好,那就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听老师和家长话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就是听从安排的乖孩子,听话的孩子。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教育制度下孩子的样子。当一个金钱观保守型的父母,从另一方面决定着孩子的教育观,这之间的逻辑就是我上面推导的这些。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是做父母的在传承他们父母的教育理念,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生活,那么这一生就不要去谈论优秀这个词。优秀和稳定从来就不会出现在同一画面里。让孩子优秀就一定要给他们自主的环境。
回到这个故事里。假如吉娅真的通过妈妈的建议,不假思索的接受。把梦想变成了时间积累的结果,那么真的就是50年后也许才能出国。而听从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权威的质疑。他们生活在父母和师长的管教中,把父母的说教当做正确的法则,遵守规则才能得到表扬。长大后他们同样复制了父母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即使遇见了小狗钱钱和桃木老太太,这些孩子依然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因为他们选择了听从。这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一谈到创业,一谈到辞职,一遇到机会,总有人不为所动,或者是后知后觉。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类孩子的成长环境造就的。并且这类人占据整个人群的40%之多。
2. 保守的父母与自主的孩子
父母还是那个父母,而孩子则变成了有自己的想法。这个就是本书中的家庭特征。保守的妈妈和自主的吉娅。其实我一直在想,假如没有小狗钱钱和桃木老太太出现的话,吉娅的思想和命运会改变吗?她会不会成为一个被压抑自己思想的孩子呢?她会不会郁郁寡欢,因为梦想得不到实现而焦虑呢?她会找到自己的快乐吗?随着年龄的长大,她的快乐会不会贬值呢?张爱玲曾说过“成名要趁早,否则快乐会减半。”有些时候如果在最应该有梦想的年龄没有抓住最好的途径,没有遇见良师益友,可能就会错过最佳的时机。所以让自主的孩子去尽早独立,可能对他们来说,是个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往往保守的家长不会轻易放手,最后也许孩子的命运就像一匹千里马做的是拉磨的工作。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3. 开明的父母与听从的孩子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父母提供的最大的开放环境,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的意志,放手给自由的空间,但是孩子本身追求的安稳和平淡。经常会看到很多大财团或者是有名望的家族中,依然会有那些追求平淡的孩子。有的孩子本身的追求就在于对稳定和安全感的渴望。这时作为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孩子不可能完全复制父母的意愿,有一句话这样说“孩子就是父母离开后,还要独立生存很久的人。”我想开明的父母也会意识到这一点,孩子的路由他们自己去完成,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听从的孩子需要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明的父母要做到教育的旁观者,多去询问和引导,减少孩子的依赖感。告诉他们金钱也许不是所有价值的体现,但是获取金钱是一个人能力的见证。要去证明自己足够强大。
4. 开明的父母与自主的孩子
这应该算是一对比较和谐的组合了吧。但是细想起来也并不全是,因为这里面还存在着观念的碰撞。因此单纯的用和谐来评判是不全面的,他们会拥有自己的见解,自主的孩子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同样他们也会质疑父母的想法。在尝试与挫折面前,没有人会有捷径的,所以要想成功该付出的东西一点都不会少,有钱人的孩子在奋斗过程中会比普通人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摆脱父辈的标签。一提到王思聪总会说是王健林的大公子,一说到李泽楷则会贴上小超人的标记。他们一样在试图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能力,这条证明的道路同样艰辛。只是我们还不曾体会而已。
三、 梦想篇
1. 我喜欢做什么?
这是这本书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抛开金钱观不谈,但从梦想的角度来说,很多人所做的事情是和梦想背离的。大多数人选择职业时总是考虑的是其他因素,比如:薪金如何,待遇福利可好,工作环境是否舒适,行业发展是否有前景,晋升的通道是否无阻,老板人怎样,离家远不远,能不能不出差……等等这方面的问题,而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这个职业是不是我最喜欢的。我可以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我能不能不计回报?太多太多的人做的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只是因为这个工作有前景,给钱多而已。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做“志趣”就是把你的志愿与兴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如今更尊重个人发展的今天,“做自己”成为了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多为金钱折腰的人,都没有完全的做过自己,只是做了一个为金钱屈尊下的自己。从吉娅这个小姑娘身上,我看到了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做到自己喜欢的样子,吉娅喜欢遛狗,这个在成人世界认为是毫无用处的爱好,竟然成就了吉娅的第一桶金。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太多人考虑的总是大多数人期望,而并没有用心的去问问自己,最喜欢什么。只有你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好就离成功不远了。记得在学生时代时,我们选择职业都是有很大功利性的,男生都学计算机,女生都学国际贸易。为什么学是一定特喜欢吗?如今想了想,还真不是最喜欢的。只是被当时的宣传:未来三大技能最吃香“计算机,英语,开车”。学好了一定有好工作。多年过后,才明白,当时的评判标准早已被刷新了,如今充斥着都是互联网金融,新媒体运营,区块链,芯片,生物基因,VR,AI等再扪心自问一下,这些都是自己喜欢的吗?你的初心在哪里呢?时间也不会不给出答案,只会将答案飘落在风中。
2. 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最重要的提示。如今的移动互联给我最大的启示便是你的所有需求都不再是幻想,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带来惊喜。而这些惊喜正是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痛点。痛点就是财富一点都不夸张。把“自己能做的”与“能为别人提供的”合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价值的转换。好不夸张的说,这堂课我直到今天才刚刚参悟透。很庆幸,我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去迈进。积累总比徘徊更接近目标。
3. 我与我的梦想目标的差距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答案只有一个“行动力”。对于我自身而言,发起这次读后感的任务也是从另一方面倒逼自己一下。一个信誓旦旦,口出狂言的小儿,如果只说没完成,必会遭到唾弃,而且看到大家的文章一篇一篇的出炉,对我也是个不小的鞭策。我承认我的弱点就是行动力欠缺,这个短板越来越制约了我的发展,很感谢有机会和这么多优秀的朋友在一起,而且大家又很给我面子,让我发起了这个行动。在众人爱恨交织,百感交集的作用下,我必须要封住大家的嘴。那我的梦想呢?先完成一个10W的小目标吧,我有信心在一年的读后感中必定会有一篇10W+的文章。有了10W的小文章,10W的小银两还会远吗?
2018年6月1日 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