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靠着混日子得到文凭,得到一份安稳的工作;然后像童话故事里那样,娶了一位漂亮的老婆。几年后,爱情开花结果,一家三口过着平凡又幸福的生活。
而今的物质条件不比从前,大家都在比谁能赢在起跑线上,胎教、早教、启蒙教育等,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一一展开。作为家长,可以少买一件衣服,但绝对不能亏待了孩子,该买该学的,一样都不能少。要不然,在日益加速的社会发展脚步下,缺乏资源和优势的孩子,今后的成长过程势必坎坷。这是众多家长的焦虑,也是众多家长的无奈。
尽管教育界总是呼吁零起点教育,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是个不可忽视、无法回避的重大社会现象。
教育离不开书本,买童话书给孩子讲故事,是每个家长共有的经历。
只要打开网站,不同年龄段的童书随处可见,在花花绿绿的绘本和故事书中挑选,让不少家长患上“选择性综合症”。知名作家、国外大师,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书本的彩页、包装,堪比月饼礼盒。
相较于充满“能”、“不能”、“要”、“不要”、“必须”、“一定”等严重教化的国产读物,国外以兴趣培养、习惯养成、自立自主的童书似乎更受家长青睐。在童书选购上,“外国的月亮大又圆”这句话没有错。
国内童书口碑平平,但依然不乏追逐者。这张榜单便是最好的证明。
我曾问过我的孩子,幼儿园老师都讲哪些故事?
TA立马给了我一长串的回答,《乌鸦喝水》《龟兔赛跑》《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白雪公主》《三个小伙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雪人》《拇指姑娘》《园丁与主人》《冰雪女王》等等。
这些均出自于《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看来在教育方面,学校还是偏向于传统经典,这也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根据上述,我又额外补充了一些老师没有教过的童话,每晚讲给孩子听。小孩子都喜欢问问题,且专挑偏门古怪的问。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家长必须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否则根本无法回答孩子奇奇怪怪的问题。回答不出,显得丢脸;瞎回答,明显是误导,譬如:圣水是什么味道的?弥撒又是什么?为什么做弥撒一定要用黄杨木枝沾圣水,而不是柳树枝或梧桐树枝?
这些都是相当专业的西方文化,能答出来的人并不多。可这已经是最浅显的了,有些童话书,具有深厚的寓意和思想,并不是一般家长都能理解和体会的,需要具有高度的鉴赏力才行。
在我给孩子讲故事的这些年里,有一部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印象颇深。短短万字不到,十五分钟便能读完的童话故事,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涵义。它不只是本童话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极高水准的文学作品。
小说的故事相当简单,一群燕子从北欧出发,飞向南方的埃及过冬,在一座北方的城市中逗留,帮助快乐王子塑像,把他佩剑上的宝石、眼睛里的宝石,还有身上的金片散发给贫穷的人。最终燕子在寒冷的冬天死去,快乐王子的塑像因为相貌丑陋,被推倒融化。
乍看上去,这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故事,体现乐于助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与当下流行的童话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它们。
然而,这是一部深奥的童话(或者根本算不上童话),只有天才作家才能写出如此作品,正如作者王尔德曾经在美国海关登记申报时说的那句话,“I have nothing to declare but my genius”。
《快乐王子》到底好在哪里?下面请让我一一道来。
政治批判
故事的开头就相当惊艳,一名参议员(政府官员)看着快乐王子塑像说,“他像风信标那样漂亮”;而后又立即补充说,“只是他不及风信标那样有用”。
参议员在炫耀审美眼光的同时,又极力强调自己不是个不务实际的人。
开篇就批判政府的虚伪、做作,难道我们还能用童话的标准去判断这部作品吗?
物质化社会
一群燕子经过城市,飞往南方的埃及,途中路过芦苇。燕子爱上芦苇,却遭来同伴的讥笑,“他没有钱,而且亲戚太多”。
功利社会,崇尚权力和金钱。没有钱,又拖着一大群穷亲戚的人,总会被人瞧不起。
芦苇不是芦苇,燕子不是燕子,快乐王子塑像更不只是一尊塑像这么简单。童话以物喻人的道理,恐怕大家都懂。
怒诉王权阶级
燕子为了避雨,躲到快乐王子塑像下,却发现王子眼中蓄满了水。王子讲述了生平事迹,说自己曾是个王子,只知在宫中吃喝玩乐,从来未能体会到民间疾苦,浑浑噩噩直到终老。所以,人们把他立在城市的中央,华丽的外表下却是一颗铅做的心。
将塑像立在城市的中央,高耸入云,能够俯瞰整座城市。作者意在告知王权阶级,宫中金碧辉煌,而深墙高院之外,却是一片疾苦。
黄金与宝石装饰的塑像,心却是铅做的。这里的铅有两层意思:一是与外表形成反差,体现王权阶级的丑恶;二是表明王子内心无比沉重,因为铅是贱金属,但质量大,份量重。
阶级反抗
快乐王子看到贫穷的裁缝在缝制王宫舞会上宫女的舞衣,身旁的孩子饿得没有饭吃,便请求燕子将他佩剑上的宝石取下,送给妇人。
贫穷的人家连饭都吃不上,还要为王权的享乐劳碌,是对王权阶级不顾底层民众的强力控诉。
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王子为什么单单送给民妇佩剑上的宝石,而不是眼睛上的宝石,或身上的金片。
王子的佩剑象征权力,也象征武力。作者意在隐喻暗示,统治阶级既然只贪图享受,无视民众苦难,不如群起反抗,推翻王权。
爱情与物质
燕子在飞往裁缝家的途中,看见一位少女对着情人惦念自己的舞衣,抱怨裁缝太懒。他又见到市井里犹太人,在天枰上称铜钱。
宫女参加舞会,不仅仅是为了爱情如此简单。她们需要依靠美色和华丽衣饰俘获猎物的心,进而成为权贵的情妇。爱情成为权力交易和贵族享乐的牺牲品。
精明的犹太人向来被欧洲各国视为压榨金钱的吸血鬼,尤其在社会底层,民众对他们恨之入骨。这也导致了犹太民族不断被镇压、驱逐、屠杀的血泪史。
表面肤浅
燕子回来在河边洗澡,被一位禽学教授遇见。为此,教授发表一篇冬天里有燕子的论文,在报上刊登,被大众热捧。
教授注意到燕子违反自然规律,却没有停下近距离观察和研究,只是草草下结论。而愚昧无知的大众,对教授的权威地位非常信赖,以至他说什么都信。
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专业学者,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却不愿究其根本。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话,便道出了社会的愚昧和无知。
现实与理想
王子看见一个又冷又饿的年轻剧作家,在写一部剧本,便请求燕子将两只眼睛上的宝石啄下,赠给对方。
裁缝和剧作家,身份的设定不是随意的。剧作家代表了对艺术的理想。作者借剧作家身份,希望通过对文字和艺术的加工,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丑恶,就像《快乐王子》那样。
赠送的宝石,同样具有深厚的涵义。用敏锐的目光,洞悉社会,深刻揭露和批判,是作者的核心思想。
怜悯众生
第三次,王子看到一个无家可归,缺食少衣的女孩,请求燕子将身上的金片取下相赠。随后他又被身上所有的悉数赠送给了所有贫穷和苦难的人。
第三次的大批量赠送,不像前两次有明确的指向,这里泛指无数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作者这一描写,体现了其人道主义情怀。
生命的意义
燕子多次提到要去埃及,并详尽描述了埃及的美好。但遭到快乐王子的极力挽留,同意留下帮他送差。当第二次送差返回途中,经过码头,见到驶往埃及的船只,并没有留恋,径直飞回快乐王子的身边。
埃及代表了美好的生活,还代表了南方。
燕子在帮助穷苦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放弃了原本追求的所谓美好生活。并且,他深知在城市无法度过冬天,被快乐王子的奉献精神所感染,宁愿缩短寿命,也要继续追随,体现了崇高的牺牲精神。
美与丑
最后,王子塑像上装饰全无,变得丑陋不堪。市长建议推倒重铸,再建一个新的塑像,受到一众参议员的响应。并且他们纷纷为新塑像塑造哪位官员而争论不休。奇怪的是王子用铅做的心始终无法融化,最终被丢弃。
上帝却对众天使说,世上最美的两件东西便是铅心和燕子的尸体,让他们将其带回天堂。
故事以参议员开头,同样以参议员结尾。这样的结构,再清晰不过了。作者的核心主旨是通过快乐王子和燕子的行善举动,反衬社会的腐朽和丑陋。
王子塑像固然是丑陋的,铅也是廉价的。但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比拥有任何金银财宝都要宝贵。无法融化代表了高尚品质的永恒意义。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他追求“为了艺术而艺术”。这样的说辞听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但他笔下文字的朴实,却是隐藏在浮华的表面下,不为人所见的。
尽管这类华丽的措辞不被当今主流所认同,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况且,《快乐王子》本就是一部童话故事,浅显的语言倒是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做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典范。
童话也好,文学也好。一部作品的优秀,并不由大众所决定,更非由是否畅销来衡量。
只有真正有内涵的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洗刷,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会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读,也会买真正的童话故事,读给我的孩子听。至于TA提出的问题,有些我会告诉TA,有些碍于年龄的关系,我会选择回避。
待TA长大,我会和TA探讨和交流,告诉TA这部作品的魅力,亦或是TA指出我没有发现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