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对松散的信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压缩,挤出信息中的水分,得到满满的干货,不仅适用于快速的获得核心信息,还有助于我们对信息的整理、记忆和理解。
女儿的寒假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是一篇阅读理解,讲述的是一枚“一角钱”硬币的遭遇,要求学生读完文字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女儿几乎把语文寒假作业都完成了,这道题是所留下的四道难题之一,女儿请我帮忙。 这不同于数学题,是一种谈论主观感受的题目,虽然我心中也有一些想法,但还是不能形成很好的思路引导女儿说出她心中的感想感受,怎么办呢?
我想到了压缩理论,能否通过绘图的形式,帮助女儿整理出文章的主要情节,帮助女儿梳理文章的故事流程,说不准女儿就有了属于她自己一些新的想法和感受。
心动不如行动,先让女儿认真地读了两遍这篇短文。在第二遍朗读的时候,随着女儿的朗读,我绘制出了这篇文字的情景图。
然后让女儿通过情景图的提示,复述这篇短文所讲述的故事。第一遍讲述时,女儿就是简单的把情景图用语言说了一遍,第二遍讲述故事时,女儿放松下来,增加了自己的一些词语和对故事细节的补充,创造性的使用了“收留”这个词语来描述最后小朋友把硬币带回家这样一个情节。
当女儿能够轻松地复述故事后,我再让女儿来谈感受,可是女儿还是摇摇头,告诉我说没有什么感觉。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角色扮演,我让女儿假想是故事中的那位小朋友,让女儿体验一下,当时小朋友的心情和感受,女儿很轻松的说出了内心体验,只是用词大部分都是文章原有的词语。
我想挑战一下女儿的想象力,于是让女儿假想她就是那一枚被丢在马路上的一角钱硬币,女儿慢慢的说出了内心感受,我在一旁用笔记录下了女儿的表述思路。
然后让女儿根据刚才她表述时的思路图,整理成文字,写在试卷上。
整个过程大概使用了15分钟左右,当完成题目后,我又女将儿做题时所经历的过程,通过文字整理形成了一个流程图,让女儿清晰明白的看见在刚刚过去的15分钟里,爸爸和自己是以什么方式,按照什么路径,完成题目任务。
女儿对我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我用四个字的成语来总结一下,这一次共同努力完成题目的过程,想来想去,我觉得用“循序渐进”为好。
跳出方法论,再看这一次与女儿破解题目的过程,我清晰地看到自己对于作业的认识,作业是一种任务,但本质是通过作业来培养、训练、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一道题目用去15分钟,后续总结用去五分钟,总计20分钟,并不吃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目的是帮助女儿,知晓绘制情景图的思维技巧,书写思维流程图的方式方法,掌握题目后反思的学习习惯。
如果用心的去思考,一道题目可以为孩子带来远远超越一道题目更多更广更深的提升。也可见压缩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对方法论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