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自信?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自信。
从字面上看,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相信自己什么呢?是相信自己有价值?还是相信自己有能力?
是的。孩子的这两方面,我们都需要培养。
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孩子对自我的认识
二是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1,如果你的孩子被告知她真的很慢--
起床慢。
吃饭慢。
说话慢……
孩子因为作业写得慢,在课堂上总是做不完,经常被老师留下来。
其实,孩子自己也对此感到难堪。而掩饰这种难堪,有时候只能用“谎”!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说是留下来帮同学忙或者是记作业。
孩子变得很不自信。
“慢”=”错误”?
不是!因为有的孩子的特质就是比较慢,比一般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多一点时间。这并不是缺点。
如果你总是在说:”你还不快点……”或者“”在这样慢下去,你连饭都吃不上……”那你就会毁了你的孩子。
不要轻易给孩子的习惯贴上标签。特别是不要给孩子负面情绪。如果我们总是注意孩子“慢”的这个特质,并不断的扩大化,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不断发现慢的证据,就会确信了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就会变得更加不自信。
要鼓励你的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要让孩子用自身的体验,来克服自己“慢”的特质。
比如,孩子起床慢。通常父母都会不停的督促孩子赶快起床。并不停的催。这个时候,你是否可以不去催孩子,只是告诉孩子现在几点了。离上学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如果你还是这样慢,你可能吃不上早饭。而且上学还会迟到。
孩子是否明白自己的现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自身体验一下如果这样慢下去,上学迟到的结果--被老师罚站。
孩子如果自身体验了迟到的后果,那么,孩子一定会改变自己的“慢。”
这样会让孩子改变慢的习惯,变得自信起来。
同时,父母应该及时用语言、表情、眼神来回应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如果遇到非说不可的错误,尽量用建设性的方式指出来,而且注意语气,以避免孩子们内心受到伤害,变得不自信。
2,让孩子丢弃不现实的自满情绪。在挫折中建立自信
青春期的孩子有个特点,总是信心满满的在事前夸口。而碰见挫折又觉得自己无能。
如何更好的去鼓励孩子,也成了父母们时时要思考面对的问题。
过于自信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因为他没有重视现实。而把现时简单化,理想化。
事实上,孩子并不真正的懂得什么是自信。他们把自信理解成了”我可以!”而“我不可以”的时候,孩子们就会丧气。就会消极。
是的,无论孩子是自信还是不自信,我们都应该无条件的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
比如孩子参加比赛。赛前,孩子非常自信。认为对手不堪一击。自己肯定可以获得第一名。
因为从报名成绩看,孩子的成绩是排在这个项目的第一名。可是,体育比赛的魅力就是成绩的不确定性。
比赛那天,因为天气原因,孩子没有拿到第一。成绩比第一名慢了一点点。结果,导致孩子精神崩溃。怀疑自己。
这时,父母必须接纳孩子的心态。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成绩。肯定孩子。让孩子觉得这样的成绩父母看来是认可的。但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你在赛前多考虑一些困难,那么你的成绩不会是现在这样。
是的,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父母的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并让孩子明白了,不恰当的自信满满,其实就是不自信。因为它不了解现实。
孩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建立在可以对事物百分之百的拿捏。而非一时兴起的感觉。
如果我们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的优点和不足,那么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会这样,于是,他就会主动的改正自己的想法,建立新的自信。
3,有时候,孩子的不自信中的一部分,是我们过高的要求造成成的
不切合实际的高标准,会造成孩子的望而生畏。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
我们常常拿孩子的现在与我们心中的期望相比,发现孩子有很多的地方都是错的。于是,我们就会埋怨孩子,述说孩子的不是。给孩子心里产生压力。
比如,孩子因为智力的问题,学习跟不上。但是父母总认为这是孩子不努力造成的。于是,父母经常数落孩子。把孩子的成绩和学习好的同学比。可是,越这样,孩子对学习越不感兴趣。最后对学习产生厌烦。
适时的高标准是必要的。它会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动力。如果这个目标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就会从心里排斥这个目标。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提出“负面想法自我反驳”,通过引导孩子客观分析最坏、最好、最可能三种结果的可能性,帮助孩子从绝对化负面结论中跳出来,同时激发孩子自己找出促进好结果、避免坏结果发生的具体行动方法,让孩子从“习得性无助”变为“习得性乐观”。
孩子的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要靠父母的发现和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将会对孩子成年之后,亲和社会,成功事业,美好家庭,带来负面的影响。
孩子的不自信,真的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如果父母不注意,将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