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临安邸》看家国情怀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八百多年前,南宋诗人林升在临安城的邸壁上挥笔写下这首《题临安邸》。短短二十八字,字里行间浸透着深深的批判精神与炽热的家国情怀。


    林升所在的南宋,是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代。而这悲剧的序幕,早在北宋末年便已悄然拉开。当时皇帝宋徽宗是位艺术造诣极高的,醉心书画、园林,独创的瘦金体惊艳后世,却在治国上一塌糊涂。面对金国大军压境,他竟匆忙将皇位甩给儿子宋钦宗,自己躲去当 “太上皇”。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徽、钦二帝及皇族、妃嫔、朝臣等三千余人被掳北上,史称 “靖康之耻”。繁华的汴京被洗劫一空,百姓流离失所,北宋就此覆灭。


    侥幸逃脱的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定都临安。本应励精图治、收复失地,可南宋朝廷却选择偏安一隅。当时,北方的百姓在金兵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得不到朝廷支持,只能自发组织抗金义军;而临安城内,达官显贵们却在西湖边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日日笙歌燕舞。有史料记载,权臣张俊让军队给自己建造了一座“太平酒楼”,作为自己的娱乐场所和赚钱工具。又为讨好皇帝,一次寿宴就进献各类珍馐美食百余道,歌舞表演通宵达旦。面对如此鲜明的对比,林升内心的悲愤难以遏制。他以笔为剑,以诗为刃,对南宋统治阶层的偏安一隅、醉生梦死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诗的开篇,“山外青山楼外楼” 描绘出临安城的繁华景象,层层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阁,看似一派繁荣昌盛。然而,紧接着的 “西湖歌舞几时休”,一个反问,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不满。西湖边的歌舞无休止地进行着,统治者们沉溺于声色犬马,早已忘却了北方沦陷的国土和受苦的百姓。这里的 “歌舞”,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活动,更是南宋统治阶层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象征。林升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他渴望统治者能够警醒,重新振作,收复失地,还百姓一个完整的家国。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批判与忧虑。“暖风” 既指自然界温暖的春风,更暗指弥漫在整个社会的奢靡之风。在这股风气的侵蚀下,“游人” 们沉醉其中,将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他们在安逸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忘却了国仇家恨,忘却了自己作为家国守护者的责任。


    尽管大多数人在这歌舞升平的表象下选择沉默或是随波逐流。但林升没有,他虽然只是一介文人,没有手握重兵,无法在战场上驰骋杀敌,也无高官厚禄之位,可以直接影响权贵阶层,但他却用自己的文字,试图唤醒那些沉睡的灵魂。林升炽热的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是对民族苦难的深刻同情,是对正义与责任的执着坚守。


  林升以一介文人之躯,展现了对家国的赤诚担当。在当今时代,家国情怀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精神纽带。无论是在科研领域,为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日夜钻研的科学家;还是在体育赛场上,为了国家荣誉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亦或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努力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家国情怀。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国情怀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深厚、最炽热的情感。而作为新时代的个体,我们虽不像林升那样身处王朝兴衰的关键节点,但同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家国责任。因为,每个个体都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使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