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这本书呢?
近期,对于读书方法类、学习方法的书籍,我都会进行快速阅读,若能捕捉到一些好用技巧便运用在自己学习的路上。对于,实用类书籍,我的阅读方式三部曲分别是快速阅读、提炼干货、和加以实践。
不出所料,《科学学习》这本书我也它把归类为实用类书籍。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丹尼尔·施瓦茨教授在这本书中以26个字母的顺序呈现出来26种学习法则,每种学习法则都进行详尽说明,包括原理是什么、如何促进学习、能产生什么效果、容易出现的问题、使用的范例等。
这本书以26个字母为顺序,也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本书结构有点混乱,显得逻辑欠佳,但是我把这本书归为学习动力、获得新知、记忆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
01
关于学习,首先问问自己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书中谈到的三大学习动机,分别是以教为学、问题驱动以及实践体验。
以6月份读书情况为例,我是如何做到每个月读10本书的呢?
6月份读书的问题驱动: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如何快速成长?这两个大问题伴随着我这个月的读书生活。列了一份长长的书单,挑选了这几本进行学习。
实践体验:我是选择了参加拆书训练营、饭团的形式学习,在书中理论的指引下,跟小伙伴们在不同的场景一起演练学习。
以教为学:因为我的思维导图做的还可以,便被训练营的老师邀请做一场如何做思维导图的分享,问题有来了,话说自己会的不一定会教,我好怕误人子弟啊啊啊…怎么办呢?边准备稿子,边在网上看看他人如何讲思维导图等等,这又是一番学习。
事实上,我们每次的学习,都是有动机,只是大多数情况,我们的动机被模糊化了。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目标情绪化和抓住自己学习动机,我们的学习之路不会是想象中那么难了。
02
淘宝兴起,第一批淘宝商大赚。微信兴起,第一批微商收获人生第一桶金。知识付费兴起,很多人通过知识变了现。
几年前,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如今的淘宝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靠谱。微信还没有普及之前,我们都没有想到爸妈如今也会用微信。这说明什么呢?在这个时代,获取新知极为重要。当一个新事物兴起,我们需学会去识别它。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而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几步获得新知的方法,分别是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新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后在网上找样式加以自己一些思考,最后在适当的时机适时讲解给其他人听,整理反馈再继续反思。
读这本书,最大感受就是有时候我们学不会,其实是我们没有掌握科学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速度根本就赶不上时代的更迭速度。比如:科学学习这个概念,你将如何获得科学学习这个新知呢?会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又会以什么方式获得?获得这个新知对你有何用呢?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之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独特方式去获得答案的
03
要学习的东西那么多,老是记不住怎么办?去年,我心血来潮,报考了心心念念的导游证,结果呢,不是忙就是一拿书就困,一看书就如同神游,一行行字在我眼前飘过,这就是我备考的状态。
那时就在想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这个病呢?结果呢?一直找到药可以医治,直到最后连考试都不敢去考。
直到这几天,看《科学学习》这本书,忽然顿悟,如果我之前用这书中介绍的这三招记忆法,我可能不会让我导游证之路,这三招分别是
第一招:通过类比法,对新概念进行全面阐述;或是通过对比法,对陌生的场景用熟悉的场景进行比喻。比如新概念韧性优于力量原则,很抽象难理解,那如果用在狂风暴雨中,钢铁般结实的橡树却被连根拔起,而柔软、极具韧性的芦苇弯下了腰,待大风过后又迅速生长。在对抗的过程中,橡树已经注定失败。如果在学习中,这个场景比喻新概念韧性优于力量原则,是不是印象比较深刻呢?
第二招:构建自己知识体系
通常来说,系统优于个体,这个很容易理解。小时候老师跟我们说的一只蚂蚁与一群蚂蚁的故事。一群蚂蚁可以搬动食物,一只蚂蚁则不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参照《第五项修炼》中找出相关各个要素,通过正反馈,负反馈,跟延迟进行系统思考
第三招:找驱动力,找自己激动兴奋点。
寻找有趣好玩的点子,多参与社交与人之间,抱团学习。比如:咪蒙的文章,很容易提前人们的情绪,人们很容易也就找到自己的兴奋点等等
此外,关于记忆力,还有一个就是要睡得饱才能够记得好。如果睡不好,整天如同神游,谈何学习谈何记忆呢?
最后,读这本书时,我是一口气读完,然后整理出新概念再继续深入学习。掌握书中讲这些方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实践,如果没有在实践中应用这本书,这本书就等同白读。
最后,附上《科学学习》全书的思维导图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科学学习》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