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阳光,一杯奶茶,一首曲子,安静的坐在咖啡馆里,享受独处的那份宁静与思考。
你却说,家里也一样啊,需要出去吗?
一张车票,一箱行礼,一份项目单,奔走在出差的旅途里,奋斗是那么的幸福有意义。
你却说,东奔西跑,需要这么累吗?
一份工作,一份计划,一个个加班,忙碌在自我成长的领域里,承担着职场赋予的那份责任。
你却说,需要这么忙吗?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懂自己。因为那对于这个人来讲,不仅仅只是一句鼓励,一句“我陪你”,一句“你去吧“,”有我呢”,更是生命里至臻至纯的前进的动力。
小C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村家庭里,在 9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便跟随着爸爸生活,短暂的一年时间里,爸爸又再婚了。也许这种重组家庭带来了很多不便利,也许是对小C成长教育的更好规划,小C被送去了离家较远的县级私立学校。自此开始了独自一人在学校的生活,基本上每个月才会被接回家一次。另外,与妈妈相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因为每次妈妈来探望,都会遭到爸爸的吵骂、责怪,后来在双方争吵高压下,妈妈和小C的相见被终止了。
几个月后,小C的爸爸被学校通知:“小C在学校屡次打架,赶紧来学校……”,爸爸简单了解后,觉得县城的私立学校水平有限,怎么可以接受在学校会出现孩子打架的现像,于是给小C转去了市里的顶级私立学校,从教学师资、学校环境都相对提升了好几个档,当然学费也会贵出1-2倍。可是半年后,小C的成绩从中上等排名一落千丈到最后几名。
爸爸开始找原因,与小C谈心,小C保持沉默(在他历往的感知世界里,听话,才是最乖)。与学校商讨,学校的意见说是有可能孩子水土不服,压力太大,不但促进不了成长,还会制约原有的智力。于是再一次转校……
这个故事很特殊,但它确真真实实的存在。小C,虽然只有9岁,但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也希望被家长能懂。他为什么打架?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只是学样的管理水平有限?还是小C对学校的水土不服?爸爸可能会觉得,为了小C的教育,他在努力付出精力,努力付出金钱,努力给了最好的教育环境。
但真的是这样吗?小C需要的会不会是原生家庭那份完整的爱?会不会是儿时的那份温暖陪伴?----父母离婚需谨慎、孩子成长有风险。
我们经常会说:“你还小,懂的太少,这样的安排都是为了你好。”或者也会说:”我就是被父辈那代这样教育长大的,也没长坏了啊!我们往往都会打着一个冠冕堂皇的旗号,为自己的亲子教育能力不够而找借口,将孩子的感知力扼杀在了萌芽里。
做为家长,也需要具备“懂得“的能力,也许有这份”懂得”……孩子的世界才会宽广,孩子的成长才会多彩、孩子才可以为自己的生命,有能力丰盈创新,感知世界,独立面对。
小灯儿,一位85后女生。和她的相识,是在《情感心理学》学习群里,当时她在群里抛出了她老公的照片,让同学们帮着分析一下她老公到底是一个啥样的人。她说她很郁闷,她不知道该如何和她老公相处,自己的世界才会被老公懂,才能让这份婚姻幸福继续。
我的第一职业是一名企业里的HR,“看照片识人才”也是工作技能的一部分,也是多年的一些经验积累。简短的把她发的照片做了解析,我的解析她是认可的。虽然未曾谋面,但可能我在群里的这次主动,她感受到了温暖。简短的谈话,她更是对我多了一份信任。于是,申请加了好友,她开始诉说衷肠。
小灯儿是一位很开朗、很健谈、很简单、很纯朴的女生,她的职业是一名传统行业的销售。她说,她刚结婚时,与老公恩爱有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盐酱醋的烹炸,锅碗瓢盆的洗刷,双方的那股子新鲜劲慢慢淡了,一切回归如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琐碎,也渐渐有了小吵的味道。小灯儿希望老公能留出些时间来陪她,他总是说:“自己很忙(不知道在忙什么) ,老夫老妻的了,平淡的日子不就是这样过吗……有什么好陪的?”每次节日的到来,更是小灯儿的伤心日,她希望能和爱的人一起体检“节日的仪式感”,她老公却说:“有什么好过的,每天不都这么过吗?……给你钱,想买啥就买啥去,我还有我的安排”
小灯儿在孤独中寻求精神寄托,报了各种学习班,他老公却说:“这些钱干啥不好,学这些有用吗?” 小灯儿在无力中期待“她助”,将婚前的部分朋友重新建立联系,他老公却说:“一个女人,你的重心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
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魔力会逐渐减退?
为什么伴着相处的温度,我的世界你越来越不懂?
为什么许许多多曾经相爱的人,他们会在悲伤和痛苦中劳燕分飞?
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一书中,曾提及,男人和女人本就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两性关系中,多一点“懂他(她)”的能力,少一点期待的欲望。站在他的世界来看“我”,远比要求对方来懂你相对更容易一些。主动“懂他(她)”,是幸福婚姻经营中良性的开端,最终才会收获一个圆满的结局。
N年前,小J从第一家企业辞职后,被招进了一家公司专业对口,部门对口。刚进入公司的3个月里,小J和她的领导发生了很多的摩擦。小J的领导是一个雷厉风行、追求完美、高强度作业的风格。小J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完成,都会经历反复几次才能凑合提交。在这个过程里,小J很苦恼,她说,每一件事她都在努力的完成,用心的执行,但每次都不是领导最想要的结果,她被多次折磨后,很想辞职!
小J找到了领导,说出自己离职的想法。在和领导的沟通过程中,小J发现自己通常会以自己以为的以为来执行,站在自己的视角里来理解工作任务,根本没想过要站在领导的视角里来思考,她说,她只是执行层面,把自己负责的执行好就够了。
我们在潜意识中,通常用“自我视点”来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我们都被约束在自己创建的条条框框之中。如果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你就无法摆脱自己的思考方法,经验,以及常识基础的影响,如果不站在领导的层面去进行分析,你就无法拥有更宽广的视角,更公正的视点,也就无法发现真正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站在“自己的视点、对方的视点、第三方视点的全方位视点”,这种“俯瞰视点”角度,才能发挥有建设性的价值。用“俯瞰视点”进行观察,选择对自己,对对方,以及公司都有好处的办法,才能呈现高质量的完美成果!
最后,让我们共修读懂力,读懂彼此,实现双赢!,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公从号“yanhui_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