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有一位同学,他经常在老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和老师“作对”。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说:“请你像我这样做”。同学们齐声回答:“我就像你这样做”。同时有一位同学声音响亮的说:“我不要像你这样做”。孩子在说这话的时候还有些得意,得意于他敢于在课堂上“发言”。老师看他事实上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的。并没有打击这位同学。然后事情没有完,一会儿功夫,他的同桌就开始告状:“老师,×××在画我的书。”老师老了×××一眼准备继续讲课。只听见坐在他前面的女孩子告状了:“老师,×××老是抓我的帽子”。此时此刻,老师先是对着全班同学表达了对某同学行为上的部分肯定:“其实,我还是很赞赏×××的,因为老师虽然听到他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声音,而且非常的洪亮,但老师同时看到了×××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的。这一点非常好。至于两位同学告他的状。这部分他不自律的情况需要他自己多练习自己的控制能力,相信他可以变得更好。”我和这位同学进行了互动,孩子也有认同反应。其实课下我早就关注过他。1、班里的少先队员,他当选了。2、老师带来的绿植也私下交给他管理。
这样的“作对”行为上被老师这么一夸,就这样成了孩子们的优点,是不是很赞?!!
无论什么样的不良行为,它都有积极上进的一面,抓住他做得好的一面,鼓励,引导,孩子就会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引导非常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