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我曾读过一本回忆录,是小荷默·希坎姆写的《火箭男孩》,讲的是荷默自己的成长故事,写得非常不错。荷默在回忆录中说,因为自小在矿山长大,家里人自然认为,将来他也注定成为一名矿工,但荷默真正感兴趣的却是太空和宇宙,他业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制造和试发射火箭。
尽管大多数人既不理解也不支持,荷默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身边逐渐聚集了一群兴趣相投的小伙伴,另外还有一位非常喜欢他、信赖他的老师,很想看看他能否够坚持下去。荷默后来加入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为航天飞行带来了巨大变革,他的经历也被拍成了电影,名叫《十月的天空》。在做亲子和情感交流的讲座时,我给家长们放映过电影中的一个片段。这段戏的开头讲的是荷默过生日,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庆祝,荷默正在打开家人送他的生日礼物,母亲则在一旁为他加油捧场。可是没过一会儿,荷默的父亲就忍不住开始长篇大论教训起荷默来,说儿子应该把兴趣用在正道儿上,关心自己的家乡,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火箭和太空上,搞得一家人立刻兴致全无,父子俩后来更是大声嚷嚷起来。这场争吵的结局是,荷默的父亲接到电话,要回公司上班,荷默也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出,离家出走了。
两场戏之后,荷默走进父亲的办公室,请父亲当天下午前去观看他试发射火箭。镇上的居民都要去给荷默呐喊助威,但荷默最希望的就是父亲也去。办公室里,荷默问父亲,为什么哥哥吉姆可以打橄榄球,而他却一定要去矿山工作。荷默的父亲似乎给这个问题难住了,沉默半晌后,问荷默几点钟试发射火箭。
这几场戏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荷默这名青年心中的痛苦,感受到他是多么希望和父亲交流,获取他的注意,得到他的认可和赞同。这种期望体现在荷默的每一句对白中,它是一种邀请,跟上面小麦克斯发出的邀请一样,相当于在对父亲说:来,跟我一起玩吧。荷默的父亲整天忙于工作,日程排得很满,除了他自己的感受以及为儿子的前途作打算以外,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结果呢,这些东西就成了他和儿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阻碍。
课堂上除了放映这两个片段以外,我也经常拿另一部电影出来,让家长们对比着观看。这部电影改编自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一本书,名叫《一辈子做女孩》。我选的这个镜头中,小莉和菲力贝一起爬山,同行的还有菲力贝19岁的儿子。菲力贝走在两人的前面,一边走一边打趣:“你们走得太慢了,跟乌龟似的,我奶奶都比你们走得快,不过她已经死了。”三个人就这样有说有笑地走着路。
爬山的路上,菲力贝的儿子对小莉提起自己10岁时候的事情,说那天父亲送他去学校,临走索要再见之吻,弄得他当时在朋友面前很难为情。小莉听了问道:“那你干嘛不叫他打住?”菲力贝的儿子说:“噢,我是叫他别这样的,可后来一想,老爸亲我,他肯定很开心,所以也就算了,让他亲好啦。”两个人就这样一路闲聊,一直走到了山顶,极目望去,令人惊叹的美景收入眼底。
接下来的镜头里,菲力贝的儿子正在往车里放行李箱,准备离家返回学校。“时间过得真快啊。” 菲力贝边说,边拥抱了儿子一下,把自己特地选录下来的音乐碟片递给儿子,让他在路上一边开车一边欣赏,然后又拿出一沓钞票强行塞到儿子手里,并且提醒说,女孩子很危险的,和她们约会要小心。现场既有父亲的教导,又充满了亲情。
菲力贝说着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儿子拥抱了小莉,转身对父亲说:“好了,你不亲我一下吗?”
父子俩都笑了。父亲亲吻了儿子,再次拥抱了他。儿子走向汽车,父亲站在原地看着,哭泣起来,这是因为爱儿子而留下的眼泪。
菲力贝转过头来,看着小莉说,儿子都长大了,自己还这样哭,真是够傻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这个场景很美,它充满温情和爱意,与荷默跟他父亲之间的那场戏构成鲜明对比。
两个年轻人都渴望获得父亲认可,希望能和父亲沟通;菲力贝是位成功的父亲,他读懂了儿子,而荷默的父亲却没有。
要做一个善于交流的父母,就得注意观察,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看看孩子是否在邀请父母一起玩耍、是否需要父母的温情、是否希望和父母进行交流。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