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心中一直有一个写作梦。梦的这边转眼成了他人妇,借口种种,依然没有切实的行动,托辞一个接一个,那边的梦依然还只是个梦……
2019年3月中旬,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加入了青橙学院。计划用一年时间实现自己的完美蜕变,破茧成蝶。让梦想成真。
我想每个人年轻时都有文学梦,文艺青年般多元视角地去幻想这个世界,那是美丽的梦。我一个八零后再去装什么文艺,感觉有点不合适了。写作与文艺不同,不一定要会写诗、写散文,但一定要热爱生活,有积极正面的思考,并勤于耕作,写作带给你的将绝非仅仅写作本身。
我理想中的青橙学院是什么样子呢?我希望它有可行的学习方案、有经验分享、有一步步的引领、有彼此的帮助和鼓舞、有成功的体验、有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期望……
下面我来说一说在这22天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01 不易
周易中的不易是不变的意思,但我想直白的说,写出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着实不易啊!
每天为了及时写作打卡,真是绞尽脑汁啊,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做什么都在想写东西的事。要是没有思路的话真是焦虑的要命啊。
我发现找到个主题着实不易。主题需要即方便深入,又比较迎合大众,即不生僻又不媚俗,即不宏大又不小家子气,即要有深度还要尽量有普世性……
做思维导图不容易。首先把整本书概括成一句话。然后找到切入点,确立主题。之后确立分论点,寻找合适的例子。
在把书读懂读透的情况下,才可以一句话概括并确立主题不读个两三遍也不行。
而读懂读透,在没有成功投稿之前,真的没有把握,不敢确定自己的分析是否合适,不知道自己是否读到位了,所以要下苦功夫。什么时候敢于确定自己的能力,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水平及局限,就蛮可以了。
确立分论点和找素材不容易。素材我现在已经开始有意识的积累了。但想在需要时就有也确实得碰运气。例子还要讲究权威性和强相关性。
追热点、时事、要闻不容易。就像近期的巴黎圣母院失火,在手慢的情况下,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及世界性,它起火的整个过程,关于它的个人记忆等等方面都在一时间被讲完了。我只能把她作为一个素材用在其他主题的文章中了。
怎样才能追的上呢,一方面是激发自己对热点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就是培养自己快速成文的能力,一气呵成。
02 简易
简易就是把目标分解,一个个去剖析再分解,分成最小单位,逐一击破。把大目标分解成容易实现的小目标。
老师在课程中讲到一个词“触发”。把书中感动自己的地方表达出来,形成主题或论点。不要大而全,只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切入点就可以了。
反复听了老师的课,让我意识到,在掌握了一些方法和套路后再去看文章,就像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的感觉,从见山只是山,到见山不是山了。变成了一个个部分,一个个论点和素材,一个个技巧……
现在回过头再看我最开始写的文章,主题不明确、结构松散、观点不清晰、逻辑性不强、素材不够精到……
这样小小的进步自己能清晰的看得见,着实令人欢喜。目前在有意识的思考阅读质量提升的问题,在选书,阅读和处理方面较劲呢,先把这方面搞懂,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输出新的东西。
如何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并高质量的输出?首先要保证高质量的输入。读经典的书,把书中的信息经过与自身原有知识的结合、碰撞,总结出事物本身规律,形成一定深度的认知和洞察,方便形成观点。
素材如何快速积累?取决于经典案例的多角度分析。比如《都挺好》这个剧可以从励志方面、家庭关系方面、理财方面、育儿方面、时尚穿衣方面、爱情方面、亲情方面等多个角度去利用、去剖析,方方面面都可以切进去并深入展开。
03 变易
一切题材、主题的书都可以轻松驾驭,我想就是达到了见山还是山的境界了——在万千变化中去找到那个不变的,运用自己的洞察力从表面看到底层规律。
看到某平台作者招聘时说,豆瓣书评500本以上者优先录用……真像又回到了高中时候,傻傻的看着人家打满分、一路绿灯的样子,着实羡慕啊!又激起了我求知的热情和对进步的渴望。
书是变的,可我们的底层思维不变,把所有知识消化整理成我们自己的,那输出的就是带有我们底层代码的新知识了。
一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思想,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就像3D打印机的一端输入的是材料,那边就出来了你想要的艺术品。这中间的程序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我们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可以成为什么。
把思想编织成网。用脑图的方式随时把所思所想所学梳理扩展开。脑图不仅可以组织自己的和别人的知识,还可以帮助记忆和发散思维。找到拓展的思路。
学院里的小伙伴高手如云,他们每天都勤奋打卡、复盘,跟着这样一群优秀的朋友在一起奋斗,真是庆幸和开心。
现在努力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为未来增值。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照这样写下去,不断复盘总结调整下去,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终将登顶成功。
四月征文 八零后重拾写作梦,愿你喜欢 闻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