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我只记得跑船那两年总会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给家里去个电话,说不了三言两语,但是总是还是说上两句。
我是后知后觉的,我不记得当时电话去了他们是高兴呢?还是激动?当时一点没有感觉,只觉得是应该,是回馈父爱、母爱的一种方式。
现在被孩子天天爸爸爸爸叫着,却忘记了父亲节这么一回事。想打电话很多时候还要自己给自己找一个慰籍,电话终究还是没打,但是我已能体会到他没接到电话的失望了......
我自封是一个文化人,也听父亲“吹嘘”过自己也是当时少数的高中生,以及当时娶了母亲自己那种多少屈才的感觉。但是父子之间多多少少字里行间的来往或者是训斥却是没有的。
印象里,特别是高考前,我们父子之间没有来自父亲的激励。高考大战之际,我一个人上考场下考场,去食堂回宿舍,似乎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倒像是学校的摸底考试。
上大学了,是哥哥送了我一路,坐了火车、汽车、轮船,出租到了学校门口。看着那些父母送来的同学我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咱哥们是哥哥送来的,哪像他们还得爸妈送,没有安全感的一群....
大学期间,我和父亲之间也没有上大学突然收到家信的激动感。信都没有激动个毛线。有时候看见同学领着信,问他是不是女朋友写的?他那种甜蜜的一句“我爸(妈)的来信”这都能让我羡慕良久。
结婚生子了,我和父亲联系都少了。不知不觉中,我也知道了家庭的责任,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我和父亲之间没有一点谆谆教诲和叮嘱,更没有工作中来自他的一点点播和鞭策。之前吧,我一直梦想闯荡世界,像北漂一样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然后有所成就,就算最后伤痕累累也要拼尽全力用尽青春的岁月。
现实呢?现实就像水。你一拳打过去没有一点动静,就像投石子到大海一样,丝毫没有波澜。仿佛太极一般。纵使你有倒拔杨柳之力也被四两拨千斤一样化作无有。比如说:我给公司出了一百万的业务结果公司倒闭不干了,客户都找到我退钱,我哑口无言;再比如说我和朋友合作办个事挣点中间费,结果钱给了事没办成,朋友给我要钱,领导不给我退钱,我左右不是人。领导说这点钱算个P啊,天天要。朋友说就靠这点钱养家糊口了。我欲哭无泪;再再比如说我爱读书,书上说——钱散人聚,钱聚人散。我也不是贪功之人。曾国藩的自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功的奥秘;还有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简直是和我想象的如出一辙啊。特别是书中说的:工作中要做到敬天爱人,市场的前端才是决策的关键因素等等。中国有句谚语更加直白:春江水暖鸭先知。再再再比如说我这个党员,曾经宣誓拥护党的一切,遵纪守法,现在一天竟然游戏做作伴,荒废岁月。
说远了,扯回来。
父亲和我之间最后默契地成了沉默不语。
我在市里买房子了他也没来过两次。老家结婚的房子(也是父亲结婚的房子收拾了一下)一年我也就回去一两次。这印证了那句很有哲理的话: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我们没有到这么深的程度,但是我们的距离确实在互相不关心和没联系上越走越远。说起来这个,好像农村都不讲究这个。小时候从来都是看谁家吃饺子吃肉了,什么追求和时尚那都是天外飞仙的事情,老人都说那是不着调!
现在想想我的父亲似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养家糊口上了,毕竟我们还是一个三兄妹的五口之家,家里开支还不小,我还上大学。
我深刻记得,每到月底我总是比较难堪的。这个时候我的兜里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响声的。同学周末的聚餐我都会提前“绕着”躲过去。不过这个时候家里的电话也都能按时打来。故乡那头家里来的电话总是说家里没钱,生活费还是给邻居借的,后面的话没说完,我懂的:此处省略了一些字:我该省吃俭用,不要乱花钱,家里弄点钱不容易。我一向是懂事的孩子。我该知道这是家里拮据,生活困难的原因,这让我联想到了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不是这么简朴过来的。话外音让我顿时有一种我被村里人接济的感觉,将来多少有点成就都不要忘本,都要汇报人家当年的滴水之恩。
学校的那些聚会我都感觉没啥意思。纯粹浪费钱,学生就是要学习的,吃好穿好都是纨绔子弟的作派,我一点看不上,甚至还有鄙视的意思。
渐渐地,我对聚会没了什么感情。以至于最后大学四年的毕业聚会上,我也没什么记忆。我对聚会最大的理解是:聚会喝酒唱歌,醉了就行了。于是那天我喝的醉醉的,而且还是自己一个人回到了宿舍,没有一点要麻烦别人的意思。小伙子出门就是这么独立!!!我还挺骄傲和自豪的!
多少年后,我不知道我也人老珠黄的时候,回忆我的父亲和作为父亲的我我会怎样地铺开我的思绪,怀念属于我的父亲节。
整体来说呢,关于父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啥呢?我努力回忆,似乎只有打牌,以及和妈妈打架久久不能忘怀。
这是32岁的我能够回忆的点点滴滴,或许我还不够成熟,以后我才能体会那苍老的脸上的爬满皱纹背后的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