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的意义

    现在,强烈的冲动和巨大的领悟驱使我在未来选择不独自生活,越近越好,以下说明为什么。

1. 人和心灵相连的脑细胞的本能依靠需求:在外界找到一个足够熟悉的参照物,对比自己的想法获得安全感。在独自生活的条件下,除非和外部产生足够的互动,无论线下实体或是线上网络生活,若像我一样对周遭多数群体孑然一身的态度,是会导致长久而严重的抑郁和孤独。医学研究或许能发现更多关于此项的复杂性。两人在一起形影不离,只要是出自真情实意的尊重对方,会自然而然向对方的思考倾斜并寻找修正后的港湾。

2. 自身性格、思维习惯的优劣互补:人会以千万种方式经历千万种事情,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种、两种或少数几种的思维定式能够一贯正确指导。脾气好的人,只是冲动的部分没有被触发;而自制力强的人,也会因 分子原子的天然趋向混沌的形态而逐渐在某方面感到迷失、进而失控。和另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可以等于加上双保险杠的底线,和接近平方的延伸性,为生活保驾护航而又增添色彩。这么看来,发生争执和不同意是相处过程中的必然,甚至是必需;否则就不是平等的互补,而是一味的灌输或妥协。比如,在赌博之中,设定好了赢钱的上限与输钱的下限和不加注的承诺以及时间的控制;仅仅靠闹钟来提醒一个人自己是不足以施加足够的影响力。必须要另一个人,另一份坚强的内心,来守护一份内心的坚强一面。

3. 身心的陪伴与日常生活中变量的增加:分摊账单与生活费只是小事,而在这之中随之而来的多变因子是一种良好的刺激。同2.中后半段所述,一个人独自生活奉行的一切都容易呈线性,因为稳定、省时、不费神。然而突如其来的另一个脑垂体快乐变数,会让一个人本来的思维得到刺激,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个变化既可能是符合期待的,也可能是出乎所料的;而后者恰恰贡献了喜怒哀乐之外的好处------增加一个人对万事万物的包容,也使得一个人更容易保持平常心。

4. 例行事务的监督和规划:大到财务和关键人生决定,小到健身和饮食;就我对自身独自生活2年的观察,一个人极其容易随性或反性而来;随性带来坚实的安全舒适感,而反性总是偏向于和现行舒适区另一个极端的波动,并且一旦得到负面反馈,极其容易反向折回舒适区。我认为自己在共同相处的经历中,倾向于展现更少的自私,即更频繁的利他行为。从伦理上看,这是加倍有益于两人的共同利益;从效率上看,相比任意一方自身闭门造车,这是一种促进。

5. 一面镜子,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以及收获真正的赞赏或批评:首先,我认为人无法有100%的自知之明;且常常会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认知的变差,从而导致行为的过错。运气好时,这成了一种奇怪的奖励;但反而可能导致不合理行为的重复。来自对方的表达,减去对方的情绪化(或本身无情绪)即是完全客观的评价。所谓三观接近,即是这样的两人会更顺利的修正彼此的波动曲线;使得彼此的思想不容易大幅震荡。这样不一定会更趋近于真理(如果两人的三观都偏激于某一面),但对于个人生活而言,会倍感舒适。

相比起能想到的其它所有坏处,这些便已是足够的理由;至于个人的私密空间,在我看来在今天的社会生活模式主旋律下是很不容易被另一方打破,而且总能找到置换时间和空间的余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