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很优秀,也都期待孩子的前途一片光明。更是很多父母,为了孩子操碎了心。真所谓“可怜天下父母亲”。可当我们如此去爱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的这种爱,是孩子想要的?还是只是我想给予的?
爱他,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愿。当我们激励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阻止他们成为自己。同时也阻止了我们自己成为自己,因为,我们不再活在自己之中,而是活在我的孩子之中,从而失去了我们的自我。把我们自己安插在他身体里,以指导他的生活,这导致我们离开了自己。当我们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也容易受到伤害。因为我们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超出我们控制的事情之上,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游戏。
同时,期望也在阻止孩子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发展,因为它是从外部施加一个武断的标准。这就好像潜入了孩子的内心,在那里建了一个司令部,我们通过他们去过我们自己的生活,剥夺了他们所有的能量。想想看,一支军队,占领了你的生命,你会有何感觉?一个孩子处于过度的或不恰当的要求的重压下,必然会拒绝或掩盖他自己的冲动和兴趣、价值观和思想,他觉得它们都不够好。他想要讨人喜欢,并努力满足那些要求。他不信任自己的判断,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
你想在孩子的世界里做一个主导者,还是允许孩子自己来建构自己的世界,自己成长的节奏自己说了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的使命都是在找寻他自己的完整性。自己的愿望还是需要返回来从自己身上找回。否则一定会面临一系列的失望。
孩子是一个雷达,她靠感知来生活,而不是父母的语言。每一个控制的背后都有一个反控制,哪怕你是善意的控制。
一次女儿演出结束后,我比较累,可回家要么是打车,要么是坐公交车。如果我一个人的话,我会选择公交车回去。没那么着急走,又省钱。可女儿也在这里,我一直想让女儿多运动,那天刚好,我内心有了想让女儿趁机运动的起心动念,于是提议说想走回家。走回家需要1小时时间,女儿非常反对,按说,运动是孩子的天性,可女儿就是反对走回去。虽然我嘴上说是我想走回去,可扪心自问,我是真不那么想走,我想是孩子感知到了我想让她走回去这样一个想法。于是她便开始了拒绝。后来在我的“能言善辩”下,终于说服了女儿和我一起走回去,可走到半路的时候,女儿又出了“大招”,她提议去沿途的绘本馆看书,如此,她便可以少走很多路。
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孩子都如雷达般的可以感知到。我想,做父母的内心需要多一些坦荡,可以给孩子提供机会,而至于如何选择,决定权全还给孩子。
当我们软硬皆施的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意愿去生活、选择的时候,就是在阻止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同时,也是在阻止我们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而是将自己期待自己的样子安装在了另外一个生命里。如此,会使得两败俱伤。
在生活这所学校里,我们都是一个迟钝的学生,不得不多次学习同样的功课。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妨放下自己的期待,静静的去陪伴,以一颗谦卑的心,向生命原本的样子学习,允许孩子做他自己,也允许我们自己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