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六第三场走读,还是人气很足,因为安排在周末,很多上班族学走赶来捧场,周浩老师完整听了前两场,今天还是准时来了,令我感动。
本来想今天再替换50%以上的材料,站在状博门口时感觉还是要挑重点讲,挑重要内容讲。因为大多数学友都还没走读过状元博物馆呢!
重点内容有三条线,一是状博所在的钮家巷留余堂的前世今生及潘家的故事。二是苏州状元及进士们的故事。三是科举制度的概要及变迁。
匾额还是认真讲了。讲轿厅那块1781年状元钱棨写的“进士”匾额时,我把1760年的状元毕沅拿出来对比着讲。
毕沅1730-1797,钱棨1734-1799,只比毕沅小四岁的钱棨,晚了21年中状元,实在是大器晚成了!
虽然钱棨是我们苏州唯一的连中三元的状元,苏州三元坊就是为他而立,他的仕途和成就毕竟比毕沅差得远了。
为潘世璜写这块匾的时候是1795年,钱棨已经61岁,还只是广东乡试副主考官,而毕沅已是河南巡抚、湖广总督。
他俩的差距,不仅是中进士的先后,还因为当时是乾隆年间,和珅当道。据说和珅曾经向钱棨抛出橄榄枝,钱棨没接。而毕沅,虽然表面上也没太攀附和珅,但后来和珅跌倒时,从和珅家里搜出来毕沅给和珅的信,导致了毕沅家被抄。
毕沅很有钱啊,买了建了很多宅子,环秀山庄就曾经是毕沅的,慕家花园也是,还有灵岩山脚下的灵岩山馆,等等。
毕家抄家时,毕沅已去世两年,毕沅的家人只能住到慕家花园自己家的祠堂里,因为清朝规定抄家时,祠堂是不没收的。
钱棨是看见和珅的跌倒的,如果他身体争气,说不定有受重用的机会,可惜他1799年卒于云南主考官任上。令人跌足叹息。
⋯⋯
一个轿厅,就从9:30讲到了12:10,然后去吃面。下午一点开始,一直讲到了4:30。
早晨开始时合影20人,最后结束时合影也是20人。夕阳余晖照在众人脸上,金灿灿的满溢着喜庆,我们的退休生活,如这夕阳一般,精彩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