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乘客,你好,欢迎乘坐49路末班车,这是你的车票请收好。
车牌号:49路末班车
车票号:H20250208
车票价:1440RMB
参考资料:《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薛兆丰
在本章中,薛兆丰老师告诫我们,经济学的基石是“万物存活看条件,与理性与否无关,当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在过往,人们往往会以为经济学的基石是“理性人假设”,即在一个理想化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想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例如,每一个企业主都会根据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表来决定自己是否做某项决策;每一个企业主都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人工成本、原料成本、产品价格等具有高度敏感性。
显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保持理性,甚至很多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做出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针对“人是否理性”的观点在经济学中时常有争论,但阿曼·阿尔钦认为,人是否理性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性地环境中,无法精确地计算出最优解,最多只能计算出最优区间。例如,有两个投资方案,一个是低风险低收益,一个是高风险高收益。对于这两个投资方案无法精确地判断谁最优谁最好,其要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选择。
人们生活在世界中,所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存活。即达尔文主义所提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存活下来的,才是最好的。当自己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至于人是否理性,其实并不重要。
例如,在篮球赛场上,改变原有的规则,要求所有的篮球运动员用脚传球,而不是用手传球。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足球运动员比赛获胜的概率要比原有的篮球运动员获胜的概率大。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其运动员是否理性看起来并不是决定赛场获胜的关键,而是在新的环境下,是否拥有与新环境所要求的技能与策略相匹配、相适应,才是活下来的关键。
这也提醒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事之所以成功,其更可能是其适应了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尊敬的乘客,49路末班车已到站,欢迎下次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