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张仪和和氏璧
当下的诸国形势是:五国联兵,驻守在函谷关外,而秦王派兵阻击,败兴而返。之前张仪给秦王进谏的是:自己要凭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诸国,分化五国合纵攻秦,但张仪被软禁了,原因就是因为那块和氏璧。
张仪和和氏璧是颇有渊源的。当年张仪就是被楚国的昭阳陷害,说他偷了和氏璧,把他打了个半死,他也没承认是自己偷了和氏璧,却没想到,这件事隔了这么久,又被翻了出来。
中行期和张仪是同乡,他书写一封信,详细叙述了张仪是如何把和氏璧偷到手,然后又借芈姝嫁入秦国,把和氏璧藏在嫁妆里面。
芈姝的陪嫁车队被义渠劫走,张仪又借去赎芈月时,将和氏璧拿到手。现在秦国被五国兵临城下,张仪见秦国久攻不下,就想卖掉和氏璧,然后逃离秦国。
其中叙述非常详尽,如果不是亲身经历,非不能写出这样详细的来龙去脉来。张仪看后也是百口莫辩,秦王虽不愿相信,从心底来说,他不认为张仪会做出这种事,但这是中行期揭露的,而且并不是直接给秦王的,宫中上下都知道,秦王想掩盖,也不能,便下旨软禁了张仪。
张仪被这个和氏璧害惨了,他因这块和氏璧走到人生最低谷,好不容易在秦国站稳了脚跟,却再次因这块和氏璧被秦王质疑。本来计划好的要去分化五国合纵,此时却做不了。
朝中不可一日无相,秦王只好任用其它两人作为丞相,但是五国合纵还是久攻不下。
其实张仪不知道的是:他的同乡中行期被庸芮抓住不久,搜出这封要命的信后,就自杀身亡了,让张仪是死无对证。
5、公孙衍和昭阳的谋划
芈月借助养病的闲暇时光,又联想秦国当下的情况,思考了好几天,终于有了一点眉目,就叫来了秦王。
芈月把她的疑点都说给了秦王,两人一起分析了芈姝和魏夫人的背后的目的,以及从卖家范甲和井深、井离,再结合中行期所提供的证词推断出,推动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最终目的是想要陷害张仪。
害张仪的人肯定是和他有仇,这个人害张仪又是什么目的呢?
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五国兵临城下,相互对峙。张仪可以去分化五国,但是现在却受到秦王的质疑,这就有益于五国联盟了。
和张仪有仇的,不在乎就是楚国的昭阳,还有离开秦国的公孙衍。秦王作为君王自然对列国的丞相都了如指掌。
昭阳昔年栽赃嫁祸与张仪,无奈张仪死不承认,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张仪为此穷困潦倒,幸得芈月的资助,又遇到秦王的慧眼识珠,这才使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发挥到极致。
而公孙衍之前也是秦国的谋士,位居如今的张仪。由于他的政见与如今的秦国国情不太相符,所以他的建议不大被秦王采用,又因为魏国的从中作梗,公孙衍觉得自己被张仪排挤出局,他的政界光芒未被秦王看见,就离开了秦国。
如今五国联纵,必是公孙衍为攻打秦国而设计的谋略,就是要在秦王面前证实自己的谋略在张仪之上,并不是秦王所谓的“小才”!但他知道张仪肯定会从中挑拨某一国,从而分化瓦解五国,使攻秦成为一句空话。
若要张仪闭口不能游说,就只能让他被秦王质疑,而跟他有关的人是中行期,是张仪的同乡,张仪的事情他都知道,再联合楚国的昭阳,这一精细的谋划就形成了。
当然,这一计划的顺利推行,还多亏了芈姝和魏夫人的推波助澜,让和氏璧的价格因为有芈月两姐妹的争夺,价格一再飙升,使珍奇的和氏璧出售变得更加真实可信。魏夫人也成功地嫁祸了芈姝是下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