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空白。
我看着自己的时间记录表。
怎么会,4小时,就这么消失的无影无踪?
它去了哪里,怎么我的时间记录表上空空如也?
记录时间,还是我从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中获得的启发。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大雪飘摇,无处可去,打车去了最近的图书馆,只有借阅室是24小时有人值班的。
借阅室昏黄的灯光看起来那么温暖,宁静又祥和。
站在书架前,漫无目的的逡巡。
眼角余光扫到了一本黄色的小书——《奇特的一生》。
久闻其名,如雷贯耳。
这本书在李笑来的《和时间做朋友》和刘未鹏的《暗时间》中反复出现,称之为时间管理的开山之作,而柳比歇夫本人也被公认为时间管理鼻祖。
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里曾经这样形容他的一位朋友:在他身体一侧戳个洞,流出来的就是一个大英博物馆;有时候流出来的,是整个亚洲。
堪称“行走的博物馆”、“移动的知识库”。
这个朋友,就是柳比歇夫。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著作等身。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所以这是个工作狂?
别急,还有。
他醉心于和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写信。1969年,他一共写了283封信,发出69件印刷品。一封学术信札有时长达40页,大部分可以直接集结出书。要知道,这只是他一年中写的信。
所以这是个工作狂+写信狂?
别急,还有。
他有固定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游泳和散步,也喜欢走遍四方领略山河景色。他每年可以看65部电影、歌剧、展览和音乐会,而且要写影评。
可能他精力过人,只需四小时睡眠吧?
他一天要睡10个小时。
这这这!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来到了奇特的一生,第二奇,奇特的记录方法,准确来说,是时间记录方法。
那么这种时间事件记录法具体是怎样来记录的呢?下面是柳比歇夫的记录文字: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 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这样记录、统计分析、调整执行的时间管理方法,他坚持了56年。56年如一日。
在这样的记录之下,柳比歇夫对于时间流逝感知的速度,远超常人,个人感知与时钟之间的差距以分钟记录。
书中有一个例子,柳比歇夫与朋友散步,过程中从柳比歇夫未带手表等计时工具,却精准地感知到了具体用时——45分钟,并记录在册。
根据我自己实践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的经验来看,记录分析,确实对于时间感知的灵敏度提高了许多,但要做到把控分秒之间,大约还要····1234567····n年。
既然我每天都会记录,那么那天的4个小时去了哪里?
我要回去看看,当时我在做什么。
时间轴拉回到上周三,18.06。就是从这里开始,空白了4个小时。地点:家里。
我看到,自己对着iPad沉浸其中。
我看到,IPAD屏幕上显示的B站——一个视频APP。
我看到,B站播放页面是70余集的电视剧。
我看到,自己在播完一集暂停的空档里,像着了魔似的,不断点击下一集。
一集接一集,就算全部播完了也不要紧,大数据会针对我过往的浏览记录,推荐同质内容给我——“猜我喜欢”。
一个link接一个link,机械麻木地刷下去,我就这么迷失在无意义信息的海洋里。
时间流逝,暮色由淡转浓,我感受不到了;
维持姿势,腰酸背痛脖颈僵硬,我感受不到了;
本应完成的清理、清洁、阅读、学习,通通都不要了——时间不够了。
Overwhelmed by mass information ,I was lost .
说起来实在好笑——最后,我是如何清醒的呢?
——IPAD没电了。
以电子设备关机为终点。
我丢失的4个小时——电子设备运行的4小时——而决定它是否运行的是我。
原来是我!
犹如被雷击中,我久久不能平静。
一天的四小时,一个星期呢,一年呢,我能做多少事情!
我过往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
我被这个可怕的数字吓到喘不过气来。
不敢想,刷视频、逛淘宝、浏览知乎、看微信等等——这是多么自然又简单的放松方式。甚至不用思考,手已经自然地从口袋/手提包里拿出手机,点开APP,机械地刷两下,然后没有新消息,又放回去,下一秒,手又开始拿手机。
这是多么恐怖的下意识反应!
如果时间允许——不是在上下班途中,不是在工作中,不是在与人交流中——只有你自己,是不是会一直刷下去?毕竟那些link都是完完全全为你精心设计,完完全全长在你的兴趣点上,你能保证不去点开吗?
——我保证,只看一会
事实上,没有经过经年累月的记录,人对于时间流速的感知是非常模糊的,甚至于,现在的视频越来越短,文章越来越短,游戏单局时长越来越短——为了避免太长不看——就是吸引你不断地刷下去;
一个视频才几十秒,不要紧吧?
一篇文章才两三千字,不要紧吧?
一局手机游戏才十分钟,不要紧吧?
····
就是这不要紧的几十秒、几分钟、十几分钟,逐渐逐渐累积下来,聚少成多,积沙成塔。
最终形成一个个吞噬时间的黑洞。
你以为这就是最可怕的吗?
如果那天IPAD续航的时间长达8小时,那我是不是会熬夜爆肝刷剧?
修仙一时爽,次日火葬场。
那么接下来的次日我基本上什么都干不了,浪费的时间指数级上升。
这还没完,身体的损伤就不说了,熬夜之后的疲惫一个星期都缓解不了(是的,我知道我老了,你们还年轻),这一个星期由于状态不佳而导致浪费的时间又有多少?
呆··········呆滞········
宕··········宕机········
罢了罢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不说了,我要去记录分析这篇文章的用时了。
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