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能寐,遂拥衾而坐,默读西厢。辗转思之,果然心絮婉转,唇齿留香。
窃以为每种文字都带有难以言表的美。英文往往华丽细腻,面面俱到,偶缀一小词却能令人心下震撼。读英文的境界以“入”为主,顺着枝枝蔓蔓寻觅下去,也许就在某个分枝处开出一朵玲珑的花来。而中文,朦胧化境,简洁质朴。沉吟数句,必要举眉沉思,回味无穷。放下书卷,或嗔或笑,或怒从中生,或心下戚戚。如此沉醉飘逸之感只有古文才有。今读《西厢记》,只觉曲词华美,诗意氤氲。格调有如花间美人,鲜丽明艳,不愧与红楼合称文学双璧。元曲之妙在于它融音律乐曲,唐诗宋词,传奇小说于一体,天然生成别样情趣。而西厢的语言“以绚丽而又情真意切的文字感人于悄然之间”。时而清幽,时而浓艳,时而缠绵,时而飞扬,真真千般秀丽,万种风情。
谈及经典爱情故事,就不得不提罗密欧与茱丽叶、牡丹亭和西厢记等著作,而《西厢记》作为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代表性著作,叙写了张生和崔莺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与我看来,《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而在整个压抑的封建王朝中,一曲西厢唤醒了多少人对爱情的真挚的渴望,张生和崔莺莺从相遇,相知到相恋和处于封建正统思想的那些人完全不同,虽然经历一波三折,结局圆满是让人倍觉欣慰的。
先说张生和崔莺莺的相遇。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一日,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一段美丽的爱情由此开始。趋于完美的爱情开头总是很美好,让人恋恋不忘的,而悲剧性的爱情结尾却是异常凄凉和悲催的,让人神思忧伤,而张生是一个幸运的人,猜中了开头,也猜中了结尾,这是得上天垂怜,本身又情深意切,自然是得到祝福的。
再来说相会到相恋的过程。这一天,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崔老夫妻人治家严谨,道场内外,无一个男子出入其中,此时张生却傻气兮兮进入道场,正所谓不知者无罪,应该是顶了这个胆量。这时斋供道场都已完备,夫人和小姐准备进香了。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不得不说,二人情愫的产生自然是由于青年男女间天然的吸引,也是自然的奇妙之处。产生爱慕之后,他们便开始欲拒还迎、羞羞答答的勾搭了。这中间红娘是不二功臣,指望那只有傻里傻气却无头脑的张生跟那想越界又难过思想那一关的莺莺小姐,我看未必二人能够终成眷属。红娘敢爱敢恨、直爽率真,颇有江湖儿女的风范,现代女性也未能做到如此。
其次就是孙新虎想要抢崔莺莺,张生便求救自己的哥们救了莺莺,老夫人却反悔自己所言,依我的看法,在当时那个社会,老妇人反悔的合情合理。老夫人在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这句话时存在着一个前提——崔莺莺想自杀,老夫人说出这句话是在心理上打消崔莺莺自杀的冲动,事后反悔也不是大错。况且,一个趁火打劫的人跟孙新虎本质上也并无多大区别。老夫人一反悔,张生在一得一失之间,便心生郁闷,病的越发严重,从他翻墙的姿势来看,估计不轻,莺莺怪他翻墙下流,可见动作不怎么潇洒。不过这个病很值得,张生成功的用憔悴的面容激起了莺莺的同情和怜爱,“翻墙”还是成功了!最后连老夫人也妥协,只要张生能考个功名,就皆大欢喜了。
张生跟崔莺莺恋爱成功可以说是占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碰巧遇到崔莺莺在普救寺上香,地利——寺庙的墙很矮,曲径通幽实在是幽会圣地,人和——红娘牵红线、绑红线的功夫都是一流啊,其中的小插曲也成了张生的垫脚石,孙新虎成全了张生英雄救美,老夫人的阻拦让叛逆期的崔莺莺逆流而上。
二人的爱情故事从古至今一直传为佳话,不得不说,这部曲点醒了无数处于儒家正统思想下受苦受难,压抑不得志的年轻人,它让他们看到即使客观环境有所束缚,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着积极,乐观和独立,那么再难的事也抵不住内心的奔腾翻涌。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两人相爱,实属不易,坚守到最后更是不易,可最本质,最淳朴的爱情不就是如此?若为自由故,爱情人格的自由,其他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