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5-25 冯学荣 读书人冯学荣
冯学荣: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这篇文章表面上质问的是端午节、粽子和屈原的关系,但实际上,它探讨的是人的思考精神,它探讨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能使人成为更聪明的人。
关于端午节和粽子,铺天盖地的启蒙读物和课外书,对孩子们是这样说的:
五月初五那一天,伟大诗人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跳汨罗江自尽,汨罗人民知道屈原跳江自杀之后,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吃,人民包了大量的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世人每逢端午节包粽子吃,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然而,一个足够调皮、肯动脑筋的小学生,他完全可以提出以下的质疑:
质疑一:屈原跳江自杀,是因为忧国忧民,还是因为抑郁症?还是二者均有之?如果是二者均有之,哪个因素更重?谁能证明?
质疑二:屈原自杀,如果是出于忧国忧民、为了警醒国民,那么他应当在影响力更大的楚国首都自杀,为什么他要从武昌一路走到汨罗江,走到几乎300公里以外,到一个鸟不拉屎、无人相识的小地方汨罗去自杀?
质疑三:一般人自杀,都抱了必死的决心,所以一般自杀的,都会避开旁人的视线,找一个没人看见的地方,不受干涉,这样求死,才会顺利,那么,为什么屈原自杀,会被人看见?
质疑四:如果说屈原跳江自杀的时候,没有人看见,那么请问,没有目击者,汨罗人民怎么知道有人跳江了?
质疑五:退一步说,屈原跳江自杀之前,没有仔细留意周围,不慎被人看见了,朋友,不要忘记,对于汨罗来说,屈原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就算屈原跳江的刹那,被一个汨罗当地人看见了,请问那个目击者,怎么知道这个跳江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屈原?(不要忘记,当时没有电视机,没有报纸,名人的脸在当时的识别度很低)
质疑六:再退一步,假设屈原尽管是外来人,但是他来到汨罗之后,经常主动跟当地人说:我就是著名诗人屈原,并且刚刚认识了一些汨罗的百姓,而且碰巧目击屈原跳江的,是一个刚认识不久的当地老百姓,那么请问,这个目击者,为什么不立马去救屈原?或者喊人来救他?
质疑七:假设这个目击者不敢下水救屈原,他跑回村里报告,附近的汨罗人民推测:太晚了,屈原已经救不上来了,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汨罗人民准备包粽子投江,请问:为什么要包粽子?直接把糯米饭倒进江中,不是更省事吗?用竹叶包粽子,还要逐个粽子捆上草绳,不是多此一举吗?
质疑八:粽子都有草绳捆住,请问,鱼能不能把草绳咬开?对于鱼来说,咬开草绳费不费劲?放弃粽子、直接吃屈原的尸体,对于鱼来说,是不是更省事?
质疑九:你怎么知道对于鱼来说,粽子比屈原的尸体更好吃?如果对于鱼来说,屈原的肉比粽子更好吃,那么你投再多的粽子,又有什么用?
质疑十:汨罗人民想到包粽子投江这一招,说明他们没有能力打捞屈原的尸体,那么既然没有能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就会长期留在江中,而鱼是繁殖不尽的,再说一次:鱼是繁殖不尽的,屈原总有被鱼吃掉的一天,难道你每天都包粽子投江?天天坚持?日日月月年年,世世代代一直投下去?投到哪天才是尽头?如果你不能坚持到底,那么你第一回投放粽子,就已经是多余的,不是吗?不要忘记,你用粽子养肥了鱼,鱼生鱼,越生越多,你的粽子也越包越多,楚国人民,你难道连这一点智力都没有?难怪屈原忧国忧民了。
质问至此,我相信,再多的评语,已属多余。
今天举这个小小的例子,只是抛砖引玉,其实对于日常读到的大多数信息,我们只要愿意稍微动动脑筋,要变得更聪明,要避免被骗,其实并不难。
我们的长辈,每天都在群里、朋友圈里,转发大量的谣言、伪科学、假新闻,什么养生,有毒食品,阴谋论,各种迷信,各种神话,各种骗局,各种low……他们的这种人格,是怎样练成的?
答案是:当他们的长辈对幼时的他们讲端午、粽子和屈原的故事,讲完之后,不引导孩子质疑,也不允许孩子质疑,从那个时候,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各种 low,其实从他们很小时侯,已经悄悄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