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驴友界有“北太白,南武功”之说。“太白”即秦岭最高处的太白山,“武功”即靠近湘赣边界的武功山。某小伙伴、资深户外发烧友分享了一个元旦武功山徒步旅游团的消息,我的一群伙伴也说要去。想到武功山的名气,还有冬季可能会有的雾凇和云海,于是我决定入坑,也拉上了小壶。我们的2017-2018跨年之行就这样决定在千里之外的武功山上度过了。
题图,2017最后一天的晚霞
我们12月29日晚上乘火车从北京出发,12月30日早到南昌,在南昌乘旅行团包的大巴前往武功山。由于堵车,下午2点才到达徒步的起点——武功山脚下的龙门村,比原计划晚了1个多小时。
第一天总爬升约1000米,大约徒步4小时。虽是深冬时节,但江南的山林依然青翠,“细雨湿衣看不见”,温润宜人。
竹林间,岩石下,溪水流过。
随着海拔逐步攀升,竹林逐渐被阔叶林取代,再变为针叶林。雨渐渐停了,山顶的雾气渐渐散去,但山脚的雾气还盘桓在山间,非常美妙。
继续爬升,植被愈加稀疏,草甸成为主角。
发云界夜景
第一天的终点是发云界,由于出发比较晚,到达终点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发云界宿营地没有自来水而且只能用柴油发电,洗澡要20元一次。客栈是用木板搭建的,隔音很不好,我和小壶的房子正好在楼梯下方,凌晨两点多就有人启程出发了,从此以后,旅店内脚步声不断,这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
旅店门口东边视野开阔,适合欣赏日出。
看过日出就启程出发。第二天万里晴空,适合拍照。但挑战也很严峻,一是上下起伏的山路十分考验体力和膝盖,二是部分山路结冰路滑,三是山顶刺骨的寒风能把人吹得怀疑人生。
前一天的云雾并没有带来雾凇。第二天一直在草甸上穿行。枯黄的草甸和蔚蓝的天空是第二天的主角,盘桓的云雾给山峦披上白色的哈达。在某些山坳里,却有小片茂密的森林,好像沙漠绿洲,非常有趣。一路上时常看到傲立在寒风中的松树,有的独立山间,有的三两结伴,有的成群结队,姿态各异,几乎每一株都可入画。
在形如馒头的群山之中,“吊马桩”这样的悬崖峭壁显得更加巍峨。
也有“万宝柜”这样独立的巨石。
据我观察,武功山是山体深处为坚硬的花岗岩,花岗岩上覆盖了土壤。部分受侵蚀较剧烈的部位,花岗岩露出,形成独立的巨石或者峭壁。花岗岩没有露出的地方则是形如馒头的平缓山坡。也许再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山顶的土层会全部消失,武功山就会变成类似黄山和三清山那样的峰林和峭壁了。
第二天住宿在武功山最高处——金顶的附近,离金顶不过十几分钟路程。安置住处,休息一会儿,到金顶欣赏2017年最后的日落。
天下名山僧占多。连极度不适合人类生活的武功山顶也有山神庙和神坛。
山神庙建筑本身不算出色,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势。
山神庙与晚霞
神坛是毛石砌成的建筑,体量很小,但墙体相当厚重,好似石窟。
神坛墙体
神坛墙体特写,至少有一米厚。
跨年饭
跨年饭。客栈的条件比第一天好了很多,但依然没法洗澡。
2018年元旦的朝阳
第二天还晴空万里,第三天却下起了雨,2018年的第一次日出仅剩下了天边的一抹绯红。
第三天从山顶走到山脚下的沈子村。路过的风景更加迷人。雄伟的山体在云雾间半隐半露。有的山路非常险峻,几乎就在刀刃上行走。接近山脚处有松林、竹林和小桥流水。一路上风景如画,却因为时间很紧又体力不支,几乎没法停下来拍照。
当天中午12点下山到达沈子村。在下山坐车的地方,给爬过的山拍了张照片,不知再见又是何年!乘车回南昌,赶紧找钟点房洗个澡,然后火车回京。
完整走完武功山徒步路线要将近一星期。这次仅走了2个整天,总共行走约20km,已经相当考验体力和意志了。总的来说,这次旅行运气一般,雨水导致山路泥泞,却没有带来雾凇和云海,所以看到的景色都是“极简主义”。旅行路线是为徒步爱好者安排的,节奏较快,体力消耗大,中途很少能停下来仔细拍照,这让喜爱摄影的我们形同受刑,我们也因此怀疑这次旅行的性价比,也许我们并不适合这种苦行僧似的旅游节奏和强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