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了
平常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关注得比较多的是对与错,往往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今天早上,群里发生了这么一段小插曲:一位朋友在群里说了让她困惑的事情,希望找到方法,得以解决。当她说出自己的困惑求助之后,得到的反应是,格式不对,要重新写,要按照固定格式写。并且,对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你的格式不对,没有表述清楚。这位朋友顿时火了。终于对方没有再要求格式问题了,但是接着有人开始讲道理,按照格式要求来是常态,更能把问题说清楚。看得出来这位朋友,一点儿都不想听这些,很烦躁,有人还提出要一起讨论一下沟通问题,这位朋友果断拒绝了。
就这件事而言,一方在反复强调格式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求助者的心里感受。有困惑求助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你给对方指出,这不对那不对,这样更好,那样不行。
由此,我想到平常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当孩子烦恼时,有委屈时,有困惑时,我们是给她们讲道理,还是应该首先同理孩子的感受,等孩子情绪慢慢平复下来之后再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办?而不是,给孩子讲一番道理。其实说教,首先双方就站在不平等的位置上,说教方是优势地位,在高处,被说教方处于劣势,在低处。本来孩子就心里难受,再这样讲道理,会更烦。
这种情况可以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对与错不是谁规定出来的,是当事人感受到的,人际交往的最高标准是让对方舒服。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对方的需求,感受。
在人际交往中,究竟是对与错重要还是对方的感受重要,答案是不是已经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