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的天气变得有点冷,大山里的天气就这样,尽管如此,孩子们如期而至,打开电脑,等待彩虹花晨读,也许这是习惯的力量,也许这是彩虹花的魅力。这次的课是由付薇薇老师带来的(宋)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亲爱的孩子们,春姑娘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远,但我们用诗歌丰盈了春天,用诗配画芬芳了这个季节!"漂亮的诗配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学校里的杂事太多,这次没有好好的指导孩子们创作,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可就是用画笔表现不出来呢,问题出现在哪里,如何辅导孩子们进行诗配画创作呢?我们一直在探索。
"清风袭来,月光柔和,依着栏杆放眼望去,远山朦胧,近水泛动。美丽的荷花在夜风里翩翩起舞,让我们随黄庭坚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夏夜吧。"走进诗里,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初读识字感悟,走进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称豫章黄先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释题,《鄂州南楼书事》指的是"在那个夏夜的晚上,使人登上武昌高高的南楼乘凉,不仅有感而发作诗一首。"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这句的意思是:炎热的夏天,诗人站在在南楼上想远处望去,环顾四周山水相连,依靠着栏杆欣赏着水面上的菱角、荷花,清风袭来,送来了荷花的缕缕清香。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山光水色,皓月清风,菱角荷花,在这个夏夜共同勾勒一幅美丽的画,让我们调动多种感官去体会吧。"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这句的意思是:清风和明月在今晚无人看管,自由自在,于是从南边吹来的清风和姣洁的月光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理解诗意,反复朗读,边读边想,感悟联想,如诗入境,因有前期的铺垫——提前的预习和第一个上麦成功,孩子们进入状态快,基本上都能复述诗意 ,都能完整的背诵下去。我和孩子们从诗中找景物,引导孩子们欣赏,体会诗的特点,便于诗配画创作。
这首诗 ,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意。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就让我们把那个夏夜凉凉的清风,淡淡的花香,姣洁的月光,美丽的荷花都留在记忆的深处,不断的欣赏,不停的品味。我告诉孩子们,我们认真想一想,此时此刻,在我们的教室及周围的环境,就是一副美丽的画,让我们组合我们的画,我们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