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在工作中,涉及简书关注tab内容的改版,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内容社区而言,用户是如何获取并消费内容的?
举个例子,抖音和快手是短视频领域里两款DAU过亿的现象级产品,除经常被讨论到的“市场是否下沉” 的差异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更加显著的差异,即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不同。如下图所示,抖音的启动落地页是发现,而快手是关注。如果说产品形态是用户特征及社区特征的外在映射,那么显然抖音用户获取并消费内容的主要场景在发现页,快手则是在关注页。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看信息流的逻辑:抖音用户获取内容的途径主要依靠机器算法推荐,产品收集用户观看视频的完播率、互动行为、关注行为来预测用户的兴趣,进而推荐更多相似内容,基于关系链的内容推荐占比非常小。快手用户获取内容主要是依靠用户所建立起来的订阅关系链,用户打开快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所关注的用户的内容,这使得粉丝与博主之间的连接比抖音更加紧密。那么,两者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认为这会经过五个阶段:
产品定位(Original Postion):任何一款社区产品,在定位初期,其市场定位、产品玩法、目标用户、内容形态被定义下来。这些“定位”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产品终生。
产品形态(Product):基于以上产品定位,产品的第一个版本1.0问世了。
用户行为(Behavior):当产品被开发出来的那一刻,目标用户的行为就被限定了,例如在微博里用户可以无限转发内容,而在新闻类产品中,用户只能阅读并不能转发内容。这点很显然,就好比一栋大楼落成,用户使用空间的行为就在可控范围内了。
信息流(Info-Flow):用户的行为决定了信息内容的生产、获取、消费和流转。
用户群(Users):基于确定的产品形态、行为特征、信息流特征,你会遇到喜欢该产品的用户,也会遇到不喜欢该产品的用户,还有对此无感的用户。他们分别是:种子用户、非阶段目标用户、潜在用户。当第一批种子用户开始在产品内活跃起来,慢慢地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同类用户,归属感让他们选择在一起。
如此,由这些用户所创造的社区氛围逐渐形成,并随着用户的涌入不断被加强(当然也有可能被稀释,比如有意的市场定位调整或不准确的投放)。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快手的粉丝关系强于抖音,也能解释为什么快手的落地页是关注页,而抖音是发现页。
社区的基调基本上是由第一批种子用户所定义的。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发现,快手半年前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功能 — — 博主PK直播,我私以为这是抖音做不了的。
两位主播会在同一个框内进行直播,直播内容很灵活,可以做各种任务,比如在脸上画小乌龟之类的。两位主播的粉丝会在同一个直播间为各自所支持的博主购买礼物刷分,两主播PK分数。一时间粉丝的热情被点燃了,不愿意看到自己所支持的主播败下阵来便不停刷礼物。主播胜出,其粉丝也非常高兴,参与度极高。
这种玩法成立的前提是:粉丝与博主的强关系链。因为如果没有对主播的认知和热情,我丝毫不会有动力去支持。
结论:市场定位决定产品初始形态,产品初始形态决定行为流和信息流,而被此吸引的第一批用户将会是创造社区价值主张的人,随着用户量的不断扩大,社区产品将面临两种结局:要么社区价值主张被不断筛选强化,变成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产品,要么社区价值在有意的市场扩张或错误的投放后被模糊稀释。但无论哪种,其社区价值一旦形成,便很难被改变,并不断影响产品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