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繁殖的偏见"

源于最近和同事的一次争论,当时我是"争赢"了的

主要内容是:甄子丹拍戏时是否有"假打变真打"赵文卓(看到这别笑,下面慢慢扒)

这个话题由我领衔,源于很久之前的新闻印象

事后觉得不对,网上稍微扒了下,几个明显问题:

1.甄子丹"假打变真打"主角是甄子丹和吴京,出自电影杀破狼

2.甄子丹和赵文卓流出的主要矛盾是"甄子丹强势擅自改剧本",源自特殊身份

所以,首先印象就串戏了,对这两个矛盾,知乎上都多种角度的解析,大部分观点:

1.甄子丹没有真打吴京,相反在杀破狼中成全了吴京,并在剧中有了足够亮眼的表现,对其职业生涯有知遇之恩

2.电影特殊身份中,甄子丹和赵文卓相互之间没有主观恶意,但因为双方性格,角色,电影整个组织的扯淡,以及有心人的"借刀杀人",导致赵喷甄

具体是否如此,同样没有验证(与主题无关,有兴趣的可以深扒)

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串戏" + "不加验证的偏见" 呢?

全程回顾整理如下:

1.早些年看张卫健的机灵小不懂,太极张三丰等,从逐渐喜欢其搞笑,到逐渐不喜欢其"强势独角戏"

2.王伯昭事件时,第一时间看到新闻以及相关视频

3.形成了"张卫健拍戏假打变真打其他出彩演员"的"深刻固有印象"

4. 并未关注后续进度以及终审判决,并分析其结论,放弃了后续跟进更新(也是因为并不关心娱乐圈,看到了就看到了)

5.再次看到娱乐新闻: 甄子丹"假打变真打",并未多加验证,就因为之前"深刻印象"认为是真的

6.甄子丹和赵文卓矛盾时,首先因为喜欢赵的角色和脾性,于是自动"实锤甄",再次确定"甄子丹品性不好"

7.因为未深入了解事件,只有"深刻固有印象",于是再次触发时,就自动串戏了(印象深刻的"打人事件","甄赵拍戏矛盾"自动组合)

单从自我警醒角度,这也是一个很有参考意义的案例:

不深入了解,草率下的结论很可能就是"深刻印象"自我繁衍而成的

如果放纵,很可能使其繁衍衍生出"二代","三代"...."n代"

如果希望避免这种"主观偏差",只能是从源头进行区别,"存入大脑"时,就对信息分类

消息(多有误解,扭曲,只能当一个"消息信号")

案例(事实,但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解读,挖掘出潜在信息)

确证(从消息/案例触发,多方收集信息,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的比较可靠的结论)

以上是这次事件的总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我在家里写作业,爸爸打了电话让我们来店里。爸爸和妈妈贴了车膜。下午我去学画画了。
    魏路德阅读 147评论 0 0
  • 建立一个map,将每个字母和下标对应,将已存最大值和map的size比较取大,如果已经存在说明有重复,用另一个指针...
    Genejing阅读 164评论 0 0
  • 你干的? “可恶!不能看下去了,赶紧离开再说。” 刘云帆为了尽量不惊动五个女孩,体内运转一股水元力,四肢顿时如同练...
    飄雲阅读 290评论 0 6
  • 贵妃醉酒戏书笺, 李白吟诗颂百篇。 手捧墨香辞赋发, 晚归牧笛伴炊烟。
    诗人萧入铭阅读 828评论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