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的和秀红先生是东巴造纸第六代传人,我有幸在他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次东巴纸的制作,他非常乐意分享关于东巴纸的一切以及他个人的故事。我对东巴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东巴纸抗虫,抗蛀,不怕水浸泡,能够保存上千年的奥秘,在于制作它的原料。它的原材料是荛花树皮,荛花树只能在丽江和香格里拉栽种,其他地方则不能存活。和先生说,十年它也长不到1米高。所以东巴纸是丽江地区独有的。
东巴纸的制作分多道工序。
1
首先是上山剥砍倒的荛花树树皮,树皮剥采回来后,进行第一道煮,煮两天,荛花树有微毒,剥采回来后,手可能出现红肿。但经过第一道高温滚煮后,树皮的毒性就消除了。
2
第一道煮后,捞出树皮沥干,接着剥树皮最外面的一层,留下纤维。因为经过水煮,树皮也变得湿润,剥下树皮最外面的“黑皮”也变得容易。之所以剥下黑皮,是因为我们制作的纸张中不能留有黑色的东西,看看我们用的纸就知道了,纸上不会有一坨坨黑色的东西。
这些被剥下的纤维还要经过第二道煮,第二道煮时间更长,需要煮三四天,期间要保证火不熄灭,甚至半夜都要加柴。
3
煮好后,把树皮从大锅里捞出,放在案板上,用刀切碎,切成一段一段后,再放到桶里加新鲜水浸泡,然后把它们捞到一个铁质的圆柱形筒里,再用木棒捣鼓,捣鼓时发出咣咚的声音。憃的过程需要30分钟,纸捣鼓得越烂越好。
4
把捣鼓好的木浆放到一个大缸里,用灶灰水浸泡,灶灰水即木柴燃尽后的灰屑用水浸泡,滤去灰屑取水,浸泡最少5天,长到十多天。灶灰水具有漂白作用,浸泡时间根据制纸需要而定,有的纸需要更白,自然浸泡时间就长,浸泡时间短,制作出来的纸自然就偏黄些。和先生说过去洗衣服也用到灶灰水,灶灰水还可以加在面团里,相当于小苏打的作用,用灶灰水做出的面条口感好。
5
把经灶灰水浸泡好后的木浆捞到水桶里,水桶旁有个大水槽,水槽里面装满了水,从桶里把木浆舀到一个小型的长方形水槽里,两手拨弄,让木浆均匀地分布在小水槽里,挑拣出残留的黑色树皮,最后两手平稳地端起水槽,让水自然地渗出。
6
水槽底是一块布满了小圆孔的长方形铁块,最外面还有一层网纱,水从这些间隙中流淌出来,木浆就沥干了。把水槽底托举出来,木浆满满地铺在上面,然后把这有木浆的一面贴于铁皮板上,并用力把水压干,压干水后,从一头掀起,缓缓地扳下水槽底铁块,木浆就服帖地附在铁皮板上了。
7
最后,把铁皮板置于一旁风干晾晒。半干的时候还要用木棒或铁棒擀平铁皮上的纸张,擀平的过程中,还可以再次把纸张上的黑皮拣去。擀纸也很讲究,从左至右,从下到上,要稍微用点力,让纸更服帖。擀好后,继续放到一旁晾晒。第一天做完东巴纸,天气好的话,第二天就晒干了。
制作好的东巴纸,可以变成一件件艺术品,手工东巴纸的质量上乘,上面可以刺绣,画画,写毛笔字,还可以在第五道过程中,加上一些花草点缀在木浆里,晒干后,这些花草很自然地镶嵌在东巴纸里。
和先生说,机器是不能造出东巴纸的,这是由荛花树皮这种原材料本身决定的。荛花树皮在机器上根本粘不住,无法做出一张纸。我越发感受到东巴纸在纸类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纸类都可以用机器制作,唯独东巴纸只能用手工。
也曾有人出钱找和先生合作,但因对方有在原材料的选用上掺假的意图,以及不按规范流程造纸的想法,和先生果断拒绝了。对于东巴纸的制作,他秉持着至诚的精神信仰,他是有良知的,问心无愧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一个“真”字道尽了他身上的品格。他的兢兢业业,平和不浮躁的心态,不追名逐利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
有一次,和先生拿出自己做的纸给前辈们看,获得了前辈们的一致好评。
和先生说,他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些创新就表现在造纸的流程中。比如,第一道水煮。传统造纸是剥采下树皮后,直接撕黑皮,留下纤维,而和先生要先煮个两天再手撕,这样做的好处,一来是黑皮更好撕,树皮上的黑皮去得更干净,二来呢,多一道煮的流程树皮会更烂,而树皮越烂越细碎对造纸就越好。还有纸的风干晾晒。纸贴于光滑的铁皮上,这样让纸更服帖,成型更平整。最后的步骤,纸的擀平用的是圆柱铁棒或木棒,而传统的可能是鹅卵石,效果肯定没这个好。
这些都是扎扎实实的功夫,我想称他为丽江造纸第一人了。他说,有的人造出来的纸是不能书写的,上面会有破洞。精通这门手艺的人甚少,他的这门手艺显得弥足珍贵。
东巴纸用于抄写经书,这是它的重要用途之一了,它还是艺术品的载体。在这个时代,它的市场销路确实窄了,它不像快消品,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我们不能用市场需求去评判它的价值。这些造纸人坚守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东巴纸在唐朝就开始出现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如果就这么断了,多可惜。造纸者的匠心我们感受得到。他们用极致的手艺传承着这一文化,极致到成为这一领域的第一人。
和先生说,他的父亲是大东巴。东巴,在纳西族中代表了智者,各种仪式少不了他们的主持,他们会画画,跳舞,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是一群富有才华的人。他和大哥就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传承了这门手艺。小时候,父亲造纸,好奇心强的和先生就凑到父亲身边参与,造纸的流程他很熟悉了。父亲在他9岁那年就去世了,但父亲做纸的流程清晰地停留在兄弟俩的记忆中。二哥会画画,和先生工作坊东巴纸上的东巴画多出自二哥之手。通过二哥的绘画,这些东巴纸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像和先生这样的人是默默无闻的文化传承者。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的东巴纸坊是为了传承,或者说传承这一文化才是首要的。
做纸需要极大的耐心,向这些默默地传承文化的手艺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