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初一孩子厌学怎么办?中学生厌学家长怎么办?厌学孩子父母怎么办?
孩子什么时候最让人头疼?不爱学习时。
你说“快”,我偏“慢”;
你说难,我偏说简单;
你说重要,我偏不在乎;
反正,我就要跟你期望的“不!一!样!”
面对不思进取的熊孩子,家长时常会忍不住怒火中烧——厌学,能打不!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拖拉、不上进?家长除了着急还能怎么办?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聊!
初一孩子厌学怎么办?
一、当孩子开始厌学,就是吹响“求生”战争的号角
人生的厌学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危机意义的关口。
《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从小到大,儿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有些能够顺利地克服和适应,有些则会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和挫败。
尽管在我们看来,TA只是个还没长大的小屁孩。但随着年龄和阶段的变化,他们所面对的课业和社交压力也在增加。孩子的自我评价开始下降,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自我”的危机使得他们不想再接受外界的评判和要求,迫切希望摆脱学习的负担和痛苦。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安排和建议,总喜欢把“不”挂在嘴边;消极性很强,没有自己的目标和动力,总爱和父母“对着干”……
听着是不是很像叛逆期的高级版,没错,这个阶段大概就是提前预演,让父母的心脏得以逐步坚强的吧。
初中至高中阶段,孩子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厌学期,让父母心疼的危机版正式开启——不爱学习、不上进、和父母对着干,一言不合就大闹天宫,毫无理智地抵制父母的期望和帮助,反抗老师的教导和管理,甚至遇到挫折就做出逃避、放弃等不可思议的行为。即便家长忍着心疼,尽力地鼓励和支持,但常常还是会在现实面前碰得满头包。无奈的叹息,失望的眼神,无能为力的态度,总能让你心碎得无法呼吸、无法释怀、无法原谅。心碎到极致,又无奈到绝望,大概就是这个阶段父母最真实的写照吧。如果说,叛逆期是因为自我意识萌发,那么厌学期,则是为了求生本能。
初一孩子厌学怎么办?
在《自我决定理论》一书中,著名心理学家狄西和瑞安强调:许多厌学期的消极行为,都出自对维持自我完整性、追求内在动机,以及对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的渴望。
这是一个“身心失衡”的阶段,心理上渴望“自救”,生理上却受限于发育和环境。大脑前额叶还未发育完全,但却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认知任务。“十分饱”的课,“八分饥”的脑,让厌学期的孩子变得焦虑、沮丧、厌倦。原本聪明的孩子,突然就放弃了努力,退缩了起来。让许多父母难以理解的同时,心力交瘁。
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求生大战。每一句厌恶都是在呐喊“累了”,每一次逃避都是在寻找“出口”。一声声“我不要你安排,只要我选择”,为了就是摆脱学习的压力和困境,寻找自救之道。而父母的角色,不得不变。从前的“教练”,如今必须转变为“陪伴者”。
二、厌学是成长的“难关”
求生,要的就是平衡。平衡意味着必经“跌倒爬起”的尝试和失败。无论是叛逆期的自我意识萌发,还是厌学期的求生本能。所谓的消极,其实是孩子心智逐渐成熟的标志。而“逃避”是一种成长宣言,预示着他开始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方向。每一个看似厌学的举动,背后都蕴藏着强大的求知欲,那是孩子在学习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寻找和建立自我动机。
《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一书中指出:“当遇到孩子厌学时,心理医生们常对父母们说,这是一场孩子发起的求生战争。你一定会输,你最好早一点接受这一点。否则你只是看起来赢了,但最后你会输得更惨。”可惜,许多父母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
初一孩子厌学怎么办?
热播电视剧《少年派》中,小豪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存在。对儿子的学习可谓倾其所有,从小到大,无不操心。为了上名校,又是补习班,又是模拟考试,又是家教。但就是这样紧箍咒般的爱,不顾儿子的兴趣和意愿,让厌学期的小豪反感到极致。不仅偷偷瞒着妈妈,玩起了电竞游戏,甚至在考试前夜跑去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受伤住院。
陈默老师曾说: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允许被成功的时候,就开始逃避了。“逃避”不是孩子懒惰,而是他们走向自我实现的必经阶段。那个爱玩游戏、挑战极限,追求梦想的孩子,并非是刻意要站到父母的对立面。相反,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行为找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彰显自我,寻求认可和尊重,最终找到“自己”
厌学是成长的难关。他们渴望“赢了”父母,实际上是希望“赢得”自己。所以,当厌学期的孩子无所事事地杀来,父母们,莫急,让路!
三、三个心理学效应,教你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朱迪思·维奥斯特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提到:“许多青少年有意或无意地担心他们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从依赖到独立、从无知到知识、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他们既渴望摆脱父母的影响并获得自由,又害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迷失方向。青少年需要鼓励,需要确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追求梦想和目标——无论是他们的自我怀疑、学习困难、社会压力,还是父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不满。”
厌学的孩子,内心可能很迷茫。因为兴趣上不确定,能力上不自信,想成功,却又不知道怎么做,想放弃,却又不敢承认……所以只能用逃避和拒绝的方式,来一遍遍探索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和支持。而这时候,父母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接得住孩子的拒,给得出更多鼓励的助。
初一孩子厌学怎么办?
该怎么做?心理学上的这三个效应,可能会给到我们答案:
1、沙漏效应:越逼迫,越适得其反;越放松,越激发动力
沙漏是一种用来计时的器具,由两个相连的玻璃球和一些细沙组成。当沙漏倒置时,上面的细沙会逐渐流到下面的玻璃球中。在心理学上,沙漏效应指“事与愿违”,就好比用力挤压沙漏,结果沙子却流得更慢。只盯着结果,却不关注过程和方法,最终也不会达成目标。想让孩子爱学习,就是我们盯着的结果,一味地逼迫,看起来是最直接接近目标的方法,但实际上却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甚至变得更厌学。
《少年派》中,小豪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存在。为了让儿子考上名校,她不断地给儿子施加压力和要求,甚至用暴力和威胁来强制执行。结果儿子不仅没有提高成绩,反而对学习更加反感和抵触。而爸爸选择“顺其自然”,先尊重儿子的兴趣和选择,再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建议。过程缓慢一些,但效果却比强行灌输的妈妈要好得多。
“不爱学”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高压的逼迫和监督,而是轻松的氛围和引导,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和兴趣。你放松一点手腕,他反而增加一点动力。
2、镜像效应:目光所及,多寻优点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如何看待学习,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学习。这也是镜像效应希望带给大家的启示: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并且影响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父母如果消极厌烦,孩子自然懒散无为。一个长期在父母埋怨和抱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是压抑的,随时做好失败和挫败的“战时状态”,所以他们的厌学看起来会更顽固。而他们内心对自己的定义,慢慢也会局限在父母时常挑剔的那些负面特质上。反之,父母如果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孩子的长处,增加对优点的关注,每个孩子都会汲取到更多正面的认知和鼓励。
《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你希望孩子发挥潜力,你眼中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潜力。
初一孩子厌学怎么办?
3、烛光效应:先点亮,再引导
许多人抱怨,厌学期的孩子没办法好好学习。但原因其实是,父母自认为的“学习=考试”,而孩子需要的“学习=兴趣”。
四川眉山曾经做过一份四千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4%的孩子认为,父母是愿意且真正和自己分享知识和经验的。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曾提出一个“烛光”的观点:“家长要想多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就得多展示自己,家长展示自己越多,孩子学习自己也会越多。”
比起死板无趣的考试和分数,生动有趣的知识和经验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给孩子讲述学习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过程有趣一些,但效果却比强行灌输的考试要好得多。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烛光效应”:让对方看到你身上的光芒,并且引导他们跟随你一起发光。
FCC赋能教育系统:从孩子的问题出发,运用十大技术模块,综合考虑家庭、孩子、学校、社会、环境五大因素,寻本探源,从根源上解决孩子和家长的教育难题,防止问题反复的同时,还能预防其他不良习惯的新生。
每个厌学期的孩子,其实都走在寻找兴趣的路上。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教科书,而是启蒙者。不需要灌输知识,只需要点亮火花。点一盏烛光,让孩子看到学习的乐趣;引一条道路,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方向;最终,让孩子爱上学习,你需要放下焦虑,多给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