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这两个经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字眼,似乎已经有了其特有的定义。
就好像理性给人的感觉就是冷静、睿智,而感性就是活在当下、真性情。
也许你也曾拿理性和感性给自己贴过标签,或许还有过“到底理性好还是感性好”的争辩,但这都不是这篇文章要说的重点。
我要说的,是我对理性和感性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是我用来理解人的一切行为的工具,以及指导自己前行的灯塔。这种理解可能会有缺陷,但暂时还没发现。
如果你能找到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更合理的洞见,请赶紧评论打我脸,我渴望被打脸。
当然不是这种打脸
废话完毕,马上进入主题。
前方高能烧脑请注意
不一样的理性
为了能更好理解下面的内容,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两个底层的概念。
第一个是人的利己理论。这个理论是说,人一切行为都是基因为了延续自身而做出的,扩大到行动层面,就是人都是自私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所受损失最小化,即使是明显利他的行为,到最后都是为了自己。
我把这个理论称为基因的意志,这个学说的论述很无情,但是却深刻到让人无法反驳。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第二个是收益的概念。与一般认为的物质上的收益不同。能影响人的行为的收益分为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两种。内在收益包括满足感、愉悦感、成就感等所有可以激励你行动的愉悦感受。而外在收益则是一般理解上的金钱、信誉、影响力等可以产生物质收益的事物。
对收益的概念有了理解之后就可以知道,人在让自己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时候,是要同时权衡自己的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的。
知道了这两个底层概念之后,现在就可以正式请出这第一部分的主角: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一个基本的假设,它假设人都是自利的,并且假设人都是完全理性的。
如果从一般角度来理解理性,当然会觉得人当然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这个假设在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没用。
但是经济学的神奇之处,就是它除了能用来解释社会层面上的经济问题,它还能用来解释很多生活上的小问题。你觉得这个假设没用,有可能是你看它的角度不对。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理性,把经济人假设中的理性理解为“一种根据认知,自动选择收益最大化策略的本能”后,这个理论几乎可以用来解释人的一切行动。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A在车站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1000元现金和银行卡、身份证等各种私人物品,并没有任何人看到。A把它交到车站的办公室,让他们寻回了失主,获得了失主的感谢。
按照一般人对经济人理论的理解,他应该拿走1000元,然后把其他东西放回捡到的地方,这样才是收益的最大化。因为此时他净得1000元,而且没有任何名声上的损失。
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所以这个例子就违反了一般人对经济人理论的直觉,大家就觉得经济人理论不可信。
然而如果把加上之前提到的收益和理性的定义,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
A之所以没有将1000元收入囊中,是因为他觉得把钱包交回失主所带来的满足感、社会认同感等内在收益大于1000元能带给他的外在收益,这是他的认知。而他的理性自动根据这个认知选择对他来说收益最大化的行动,也就是把钱包交到车站办公室,寻回失主。
理性在这里成为了一个固定存在的东西,不管你觉得你是理性还是感性,它就在那里,而且人人一样。
换句话说,理性就是自利的体现。
而理性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基于认知来做选择的。
不一样的认知
关于认知的含义,其实非常广泛,很多牛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这里,我倾向于把它理解为“内化的知识”。当然认知有时会被当作动词用,比如“去认知世界”。当认知当动词的时候,相应地,我把它理解为“将知识内化”。
当这样理解认知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很明显的推论:每个人学习的知识量、学习的领域、学习时所处的环境、内化的程度都各不相同,所以人的认知就会像人的指纹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
因此理性作出的选择,其实会非常主观。
回到上面那个例子,这个时候是B捡到了这个钱包。B从小在严酷的生存环境长大,能维持生存就已经相当吃力,1000元对他来说相当于3个月的食物支出。而从小缺少教育,他根本就认识不到被社会认同以及做好事的好处。这个时候,拿走1000元得到的外在收益就会远远大于放弃1000元得到的内在收益。于是他拿走了1000元。如果他甚至根本不会替别人着想,他会直接拿走整个钱包。这也是他的理性选择。
同样的事情,认知不同,作出的选择会完全不一样。
再举一个例子。
A在当年股市3000点的时候还是股票的门外汉,看到了别人炒股都赚了钱,于是跃跃欲试,开始寻找股市相关书籍来学习投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及实操,他看着虚拟交易账号上翻了数倍的金额觉得胸有成竹,于是在4500点的时候决定真金入市实操。一路高歌猛进的行情以及被同事封为股神让A自信心极度膨胀,于是在5000点的时候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
B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经历过数次股市的风浪,深知A股并不是散户能找到投资价值的地方,只能用投机的方法操作。于是他在3000点闻到新一轮炒股热到来的气息的时候,就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并随着股市的上涨逐步撤回资金。最终在4500点的时候完全撤离,日后浪再高也与他没有关系。
相信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有所了解,2015年6月12日,A股达到7年最高点5178后,正式揭开了股灾的序幕。
每个人都在他认知范围内作出最理性的选择,而在认知范围比他广的人看来,这个选择可能会很蠢,但有时候真的只是因为他不知道。
人人理性,何来感性?
在说感性之前,我们先要对感性的基础——情绪有所了解。
情绪在人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比如愉悦使人乐于探索和追求,恐惧或愤怒让人准备好逃走或战斗,而焦虑及后悔等情绪则可以使人避免再犯错误。可以说,情绪是动物在漫长的演化岁月中发展出来的一套非常高效的行为控制工具。
它的高效体现在它能直接影响人的认知。
当一件事情和愉悦的情绪挂上钩,人就会倾向去做这件事;当一件事和压抑、沮丧等情绪挂上钩,人就会倾向于躲避这件事。重点是,不管这事情是否真的与情绪有联系,只要你认为他们有联系,你就会产生相应的倾向。
可能你现在才知道这点,但广告商们早已对此烂熟于心。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在20年代初期便已经提出了现在广告背后都在使用的这个套路:把产品和一种或多种令人愉悦的情绪挂上钩,或者突出产品避免一种或多种消极情绪的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愉悦的情绪会让你高估这件事带给你的收益,消极的情绪会让你高估这件事带给你的损失。
还是举个例子吧。
A和B处于热恋期,恋爱带来的愉悦感会影响对“和对方在一起的收益”的判断,极度高估在一起的收益,最后就会让你无视对方的所有缺点,出现只要能在一起,喝水也比蜜糖甜的感觉。
后来,他们的热恋期已过,双方的缺点已经渐渐地到了对方无法忍受的地步,终于有一天被一件事情引发了矛盾,在强烈的负面情绪的作用下,让A和B都高估了“在一起”这件事所带来的损失,最后冲动地决定分手。
等到双方的情绪平复后,A和B渐渐发现在一起的损失好像没有原来那么大,似乎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此时,因为分开而带来的孤独,让A和B都产生了后悔情绪,这种消极情绪让他们回想起了在一起时的愉悦,然后高估了“分开”这件事情的损失。到最后双方都觉得分开的损失大于在一起的损失,然后选择复合。
之前说过,人的行动是基于自己认知的理性选择,但是当认知都被情绪影响了,人作出的利己选择自然就没有不受情绪影响时作出的看起来更明智。
如果一个人放任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认知,那他就相当于被情绪所支配,那就是感性。而如果一个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没有认知偏差,这时理性便自动为你作出真正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样的人,便被称为理性。
说到这里应该很清楚了,理性和感性的界限其实并不在你能多客观地看待、解决事情,而在情绪的控制能力的强弱。
控制情绪,理性地感性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控制情绪就是一味地压抑情绪,让自己变得更冷静,从而显得更理性。
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仅仅只是压抑,可算不上“控制”。你还得会刻意地“释放“,才算得上真正地控制了情绪。
上面提到,情绪是一套非常高效的行为控制工具,只是把情绪压抑不用,未免太浪费。
学会在合适的场合刻意地压抑有害的情绪、释放恰当的情绪,就像是亚瑟王拔出的石中剑,会让你在人生的战场上无往不利。
面对爱人的牢骚和小情绪,如果能压抑住心里的烦躁和不悦,释放出心中的爱来包容和理解,会不会就减少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摩擦与矛盾?
购买服务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刻意释放愤怒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会不会比平静地说理更有效果?
难得从工作中抽空出来旅游,比起继续压抑自己的情绪,严格执行之前制定的旅行计划,让自己陷入计划出现偏差导致的失落,会不会放飞自己的情绪,专注于感受旅游带来的满足感更能让你收益最大化?
经常听到有人说一句话:“足够理性,可以让你变得更感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理性,应该换成情绪控制能力。
当你真正地学会了控制情绪,你能在该感性的时候,理性地变得更感性。
这时的情绪已经再也不能影响你的认知,而是反过来,认知控制了你的情绪。足够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让情绪成为你的理性作出收益最大化选择时的工具,而非噪音。这个状态,就是知性。
真正的开始
在知性的状态下,由于经过锻炼的情绪控制能力已经能很好地控制情绪,所以决定你行动决策的因素,就剩下认知了。与百度百科上把知性通俗地定义为有文化、有内涵、有修养的女性不同,这里的知性,是认知的知。
达到了知性,就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剔除过时和错误的认知、把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内化,才能不断作出更合理的选择,更从容地面对人生。而学海无涯,这个过程也将永无止境。
在这漫长的旅途里,不管理性还是感性,都是达到知性之前的小打小闹。
人生这游戏,在达到知性之后才真正地开始。
一END一
P.S.道理是这个道理,做起来却很难,即使是作者我,对情绪控制能力的锻炼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难归难,这并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