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开始了访华之旅,这是作为当时世界上新兴的工业强国向古老的农业大国抛出的橄榄枝。
对于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乾隆皇帝一口拒绝,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警告他们不要再到浙江、天津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
50年以后,英国不再像绅士一样款款而来,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强盗,走私鸦片,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撬开了中国的国门。
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
如果把中国和英国比作两个人,这两人从陌生到接触,再到厮杀。简直是一段非常糟糕的关系。
那么这样一段糟糕的关系是如何酿成的?让我们用另一只眼来看鸦片战争,让历史告诉我们要如何维护一段好的关系。
糟糕的关系(一):不对等的付出
英国人有喝下午茶的习惯,这种生活风尚形成于17世纪末。当时,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都疯狂地爱上了中国茶,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从每年几万磅逐步增长到每年上千万磅。所以英国为了满足茶叶需求,一刻也不能中断和中国的贸易。
反过来,我们再从中国角度来观察中国人对待中英贸易的态度。很遗憾,中国人远没有英国人积极,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从明朝开始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前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经商。外国商人很难打开广阔的内陆市场;第二,英国人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比如钟表、纺织品等,在中国不受欢迎,中国人要么觉得不实用,要么就是质量没有中国本土的好,所以中国人对英国产品的购买欲望很低。
这就导致了英国只能源源不断的运送白银到中国来,而无法通过出口英国商品把钱从中国赚回来。
一方在做生意时赚不到钱,一方则总是在国际贸易中占尽便宜,贸易不平衡很容易引发冲突。
糟糕的关系(二):世界观不同,鸡同鸭讲
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英国就选派马戛尔尼公爵以向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率领使团来华,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可是,在祝寿期间,马戛尔尼拒绝向乾隆皇帝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只愿意单膝跪下,这令皇帝十分不快。这次中英官方交往也就不欢而散了。
为什么中英两国首次官方来往会纠结于磕头的问题呢?原来这和中英两国外交认知差异有很大关系。
对于满清帝国来说,外交就是朝贡,不论你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来到北京皇城,都要给皇帝陛下老老实实地跪下称臣;
但是对于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英国人来说,外交的首要原则是平等。所以,只要满清帝国继续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逼迫英国接受中国的宗主国地位,拒绝和英国人建立平等外交关系,中英贸易不平等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糟糕的关系(三):实力悬殊,还不愿改变
鸦片战争的失败,反映出中国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落后于英国,并逐步显现出晚清封建制度的腐败之处。
例如,英军已普遍装备了滑膛枪,射程射速均为清军同类武器的两倍,而清军仍以刀矛弓箭等冷兵器为主,虽有为数不少的火炮,但其制造粗劣,工艺落后,海防亦腐朽不堪,各处炮台年久失修,大炮式样陈旧,铸造时偷工减料使其施放时格外危险。
英军是按近代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制度规范,调动指挥十分方便。反观中国,运输方式十分落后,仍是肩挑马负,而且清军编制混乱,调遣速度奇慢无比,各省部队协同作战能力低下。
最令人遗憾的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学习和变革,仍然顽固地在老路上步履蹒跚。
从历史观人性
一段好的关系,
双方都需要彼此付出,
一味付出亦或是一味索取,都会引发矛盾;
一段好的关系,
需要三观一致,才能换位思考,达成一致,
三观不同,鸡同鸭讲,互不理解;
一段好的关系,
需要势均力敌,才能相互吸引,互利共赢,
一方突飞猛进,一方止步不前,难以携手并肩。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阻止不了任何一对关系的建立,但我们能够避免他们变成一对糟糕的关系,从而发展为一对平等友好的关系。
参考书籍:《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