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是用来懂的,也没有人懂

1993年,我曾采访过哲学家赵鑫珊,当时我还是个刚入门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我问他:“为什么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这么快,但是这个世纪的人依然需要好几个世纪之前的音乐来抚慰心灵?”他的回答我记一辈子,很简单的一句话:“人性的进化是很慢的。”

音乐的本质,就是带着对人性的解读和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人性这个参照系,请尽管对她放心,最基本的东西永远不会变。就好像古往今来的情书,无论用鹅毛笔写,还是用圆珠笔写,还是用键盘敲、手机输入,形式上千差万别,但脸红心跳的感受从未改变过。

——白岩松《白说》

❤ ❤ ❤

因为有着人性这个参照系,人类有能力欣赏所有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音乐,我们今天用音乐表达出的情感,千百年甚至更久以后,如果音乐得以留存,人类也还在的话,我们之间永远不存在代沟。从这个角度考虑,音乐似乎比文字更永恒,因为你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有怎样的变故,任何一种现存的语言都无法保证会永久存留下去,而音乐的表达方式却可以。

我们不难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用来传达音乐深意的是人性,是人心深处的东西,而不是音符作为一种标志所规定的定式。既然如此,音乐更多的就是感性认识,它不是用来“懂”的,也没人懂它。

出于一种对文字的执着,休闲娱乐时我一向习惯于听“普通话音乐”,而且对歌词质量的要求高于对音乐本身。现在一想,我曾经接触过的“音乐”都是我曾经学乐器、学音乐带给我的,在那之外我从来都没有“听”过音乐,因为我听的终归还是文字的表达。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找了一个舒服的位置,戴上耳机,连续听了几个小时的无歌词音乐,大多挑的不是所谓“名家名作”,以确保我对它的作者并没有丝毫的了解。

这些音乐都不是用中文命名的,甚至很多连英文都不是,我带着零固定认知去听,尽可能的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听了几遍下来去查一下对不对,惊人地发现就算细节存在差异但大背景总是能猜对的,这就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用来传达音乐深意的是人性,音乐的情感是不能被规定的,它不是用来“懂”的。

借此机会,我发现了自己曾经对于音乐的误解,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于音乐的误解。

似乎从小学的音乐课上,一旦不唱儿歌了,纯欣赏的音乐一定会被讲解,然后我们就顺着老师的思路,然后觉得这么理解好正确。很难有一位音乐老师会给学生放一段音乐什么都不讲的,也很难有一个人自己听一段音乐只是听,而不去查一下资料、印证一下自己的猜测的。所以我们听的不是自己的心,而是解读那段音乐的人的心。我们自己听到的,不可能和别人听到的完全一样。

既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那么每个人自己听到的都是“最准确”的,它无形中给你带来影响,你听过的乐音,都会在你的生命中永久的停留,哪怕你那一刻是那么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

所以,不要迷信权威,音乐的创作和表达上可能存在权威,那只是因为他们接触这一领域的时间长而已,但是在听音乐这一点上,是绝对没有权威的。每一个听音乐的人,都是自己的权威。

很多的流传下来的音乐起初是没有名字的,就算是有名字,几个简短的文字是表达不出那么丰厚的乐章的——只用几个文字,乐谱要好那么多页纸,想想也对文字不公平吧。既然是后人起的名字或者是一个不能完全概括出其全貌的名字,那就简单参考甚至不要参考好了,相信自己,我们从生来就自然带有对音乐的敏感性。

不要让查到的资料或者别人的表述来影响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如果你放弃了一次主动理解音乐的机会,就是放弃了一次和自己内心的交流,在这一次机会的丧失中,你说不定会丧失什么。

如果你足够敏感、足够细腻,有在音乐中捕捉些什么的能力,也有反思自己和欣赏生活的内心和眼睛,有可能某一天你会遇到一首音乐作品,它会影响你的一生。甚至未必需要一首,只一句,就有可能让你泪流满面,从此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

音乐不是用来懂的,也没有人会全然懂。别怕,大胆地去听吧,只用自己的耳朵听,由你的耳朵,告诉你的心,你听到了什么,那就是真正的音乐。


文丨阳佳奥特曼  图丨源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我哦,当然,也欢迎点赞~

从今天起,做一个有态度的人

我们一起守护温暖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毫无征兆 你转头平静地说了再见 再没有一刻停留 你走了 走了 听 是谁在春风里吟唱 看 是谁在天空里作画 而我的世...
    XViolin阅读 174评论 0 0
  • 腌翅料:鸡全翅:5只 奥尔良鸡翅腌料60g 盐4g 孜然粉3g 水约25ml炒饭料:米饭约100g 红萝卜...
    Ron阿发阅读 625评论 0 0